镇江的黄墟古镇上有座不同寻常的西式小楼,尽管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这座精致的小楼依旧静静地屹立着,这就是冷遹先生的故居。 经过20多年的修缮,昔日的冷遹故居已经成为了冷遹纪念馆,每天都迎接着络绎不绝的观众,向人们讲述着主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10月9日,冷遹纪念馆正式开馆,记者走进这座重新焕发出耀眼光芒的小楼,缅怀这位爱国志士,感受他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 二十余载“修旧如旧” 冷遹故居绽放新姿态 现在的冷遹纪念馆是一处独院住宅、正门朝南,主楼是一幢坐北朝南两层中西合璧风格的砖木结构楼房,楼前有花园,楼后有厢房。“冷遹先生长期从事革命和社会活动,常年无暇顾家。”黄墟镇上的一位老人家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后,冷遹先生的故居已经年久失修、腐蚀严重,于是如何修缮冷遹故居成了黄墟人的一块“心病”。 记者了解到,冷遹故居初建于1917年,是冷遹先生解甲归田后,以戎马半生的积蓄建起的住宅。冷遹先生的长子冷福田曾回忆说:“虽然父亲的工作主要在镇江,可他却坚持把住房盖在丹徒的黄墟。” “看着越来越破旧的冷遹故居,心里真的很不舒服。”为了将冷遹先生的爱国情怀不断传承下去,1985年,黄墟及上海、南京、镇江等地的各界民主人士联名呼吁整修冷遹故居;1987年镇江市文管会拨款修缮了破坏严重的部分门窗;1992年,冷遹故居被镇江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纪念;1997年至2000年,镇江市文管会、丹徒县、黄墟镇共同出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冷遹故居。 “为弘扬冷遹先生爱国爱乡的精神,丹徒区决定成立冷遹纪念馆,冷遹故居的修缮进度加快,到目前为止,共投入400余万元,冷遹纪念馆占地面积达7200平方米。”冷遹纪念馆馆长朱志清说。2004年8月,对故居进行了重新油漆,恢复倒塌的西围墙;2005年,拆迁了故居前门民房2200平方米左右,维修了故居主楼,并进行了布馆陈列;2006年,兴建了前门广场4200平方米,综合用房185平方米;2007年修建办公用房130平方米,对故居内进行绿化美化;2008年修复故居内被拆的东厢房;2009年,故居安装了监控设备,整治改造了后花园;2010年,提升了纪念馆布馆,并对后花园进行了绿化改造…… 现在来到冷遹纪念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大门上方镶嵌着的一方长方形汉白玉大理石门楣,上面镌刻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2004年11月为“冷遹纪念馆”题写的馆名。进入大门是纪念馆的前院,院子沿东西两边围墙种植着四季花卉,中间一条青砖铺设的道路直通主楼。青砖黛瓦的主楼结构很特别,既有苏皖民居风格,又有西式洋房品位。主楼楼下为冷遹先生办公、会客之所,楼上为冷遹先生及其家人休息寝室。主楼后东西两侧各有对合厢房4间,中间为一小天井,青砖铺设地面,厢房现为冷遹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东厢房中藏有冷遹先生半身铜塑像,西厢房中设录像放映室,播放介绍冷遹先生生平事迹的影视纪录片。 冷遹纪念馆将带动丹徒旅游文化发展 “如今冷遹纪念馆已经成为镇江乃至全国纪念辛亥革命的教育基地。”朱志清介绍说,冷遹纪念馆先后被列为镇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示范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示范基地,双拥教育示范基地,2007年又被列为江苏省民建爱国爱会教育基地,2004年—2010年,冷遹纪念馆共免费接待游客近1500批次,17.2万人的参观人次。 朱志清表示,冷遹先生“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农村改进”的革新精神和创新举措,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目前全市开展的全民创业和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丹徒区正将之打造成全民创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 除此之外,记者还了解到,冷遹纪念馆更将成为撬动丹徒区及镇江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地之一。2006年,冷遹纪念馆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目前该馆有冷遹生平事迹展示区、生活起居瞻仰区、视屏资料演示区供游人参观,今后还将拓展冷遹实业体验区,如植桑养蚕、采茶制茶等;还将扩建纪念品采购区,开发与冷遹有关的纪念品,如孙中山授予冷遹的“文虎勋章”、冷遹折扇、冷遹佩剑、相关书籍以及当地的土特产等。 “我们还将借助冷遹纪念馆,与当地私营业主联办农家乐餐饮区,打造旅游项目。”丹徒区一位负责人说,与冷遹纪念馆一墙之隔的清雍正年间建筑殷氏六房,共三进27间,其以长100多米高6米多的遮盖式弄堂、精美的壁雕工艺、八卦“坤六断”建筑布局令人叹为观止;而冷遹纪念馆东侧的马迹山,据志载为道书天下第四十九福地,有福地、镇福石等景观,山上有始建于刘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的道教紫府观;江苏省三大道教圣地之一的横山凹三茅宫也是近在咫尺;冷遹纪念馆邻近的大圣寺内大雄宝殿供奉有万余尊手绘佛像,金碧辉煌;正在开发建设的白鹭岛生态休闲旅游区和黄墟茶场农家乐等也即将开放……所有这些旅游景点均可串成一条以冷遹纪念馆为核心、以瞻仰休闲体验为主调的旅游线路。
图为冷遹纪念馆外观及内部局部。张立华 摄
冷遹,字御秋。镇江人。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创始人、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前身)创始人。 冷遹1905年毕业于安庆武备学堂,其间加入“同学会”“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是安庆起义总指挥,因密探告发被捕,经营救出狱。创建并主持同盟会广西支部及《南报》(后改为《南风报》)。历任同盟会广西支部副支部长,代理支部长、民军混成帮统,参加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授予其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先后任陆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安徽军政府参谋部长。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15年回国,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运动,任参谋处长。护国军政府正式成立后,孙中山任命其为护国军政府总参议(武官最高职位)及内务部副部长、代理内务部长。1916年,与黄炎培等人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 1921年,冷遹退出军界,致力于实业和教育救国。先后创办江北盐垦公司、蚕种场、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农村医院和镇江农村医药学校,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创办镇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在杭州组建了丝绸公司,在嘉兴改进了丝纺织工业,开展国际贸易活动。 1928年起,冷遹任山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1932年开始,江苏省政府聘请其为江苏省保卫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事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赈济委员会委员、镇江商会主席及江苏省商会执行委员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冷遹任国民参政会历届参政员。与张澜等人创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1945年7月,与黄炎培等六人访问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商谈国是。与黄炎培等人创建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理事和常务监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冷遹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水利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民建江苏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兼上海分社主任等职,是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11-23 19:22 , Processed in 0.0185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