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我建立了“中华冷氏宗亲网”成立了“天下(冷氏)联盟群”,真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不但自己找到了祖籍家谱还帮助了其他族人。
通过联盟群的联络成功在2012年4月2日江西省高安市龙潭梅口村举办了“全国江西冷氏始祖谟公祭祖活动”,为成立”中华冷氏宗亲总会“打下人脉基础。 建立中华冷氏宗亲网至今,全国族人在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充分印证了天下冷氏一家亲。目前,我们一切都还是起步阶段,很多问题与困难还摆在我们面前。望大家多交流探讨,及时给予建议以免误导他人! 谢谢合作!本人,吉林冷云龙QQ1259614458。朝代 | 时间 | 迁移高潮 | 中国人口迁移情况 | 冷氏迁移情况(参考) | 尧 | 华夏族(黄帝)
--4000多年前
| | 黄帝为诸夏部落群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自己的氏族———有熊氏,兴起于关中平原中部的岐水流域上,逐步发展,东迁到嵩山之外,一度定居在新郑一 带,与活动在大野泽(鲁西的沼泽地带) 周围的蚩尤氏发生了涿鹿之阿的大战。结果以蚩尤为首的夷族部落联盟失败了,诸夏部落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冷姓渊源一:源于上古,以技艺为姓,是泠氏所改。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
古代“泠”字又写做“伶”,所以世世代代掌管宫廷乐舞的人又称作“伶人”,后来成为专职演艺者的通称。
在泠伦的后裔子孙中,原来世称为泠氏,后来简笔为“冷”,称冷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 舜 | | | | | 禹 | | | | | 夏朝 | 约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17世纪
| | 夏末,不 之孙公刘为躲避夏桀,带领全氏族成员迁居到豳(今陕西 邑县) 。“彻田为粮”,即治理田亩,种植粮食。“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生产有了剩余。 | | 商朝 | 约公元前17世纪初
-公元前11世纪
| | 商、周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除活跃着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族 外,还分布着以游牧、渔猎为主的戎狄和夷族。商人建国前后,在这里曾进行过十几次迁移。从成汤灭夏至盘庚迁殷,商朝前期有成汤前的8 迁和成汤后的5 迁,迁徙地都在黄河下游。
| | 周朝 | 约公元前11年
-公元前256年
| | 西周初期“封藩建卫”,建立了71 个属国,其中以鲁、卫、晋、齐、燕等诸侯国为最重要。西周灭商后,很多分封之地存在着强大的敌对势力。如:封周王的舅舅姜氏师尚父(姜尚、太公望) 统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包括山东半岛地区,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太公就国,其初颇为不顺,通过对东夷的不断兼并,齐国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东方大国。可见,那时的分封是以集团性迁移为基础的。人口迁移大多具 有一定的规模。
| 冷姓渊源三: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王室大夫泠州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泠州氏,左传周泠州鸠之后。
泠州鸠,是西周时期王室的大夫,他的后裔子孙以先名字为姓氏,称泠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泠氏、州氏,其泠氏后有称冷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冷 至:(生卒年待考),著名周朝秦国大夫。
冷 向:(生卒年待考),著名周朝秦国大臣。
| 春秋期间 | | | 春秋期间,各少数民 族深入华夏族区域,而华夏族又散居到各少数民族区域,形成犬牙交错的杂居局面,打破了原来各族间的地域界限。由于军事、政治等因素,造成各民族频繁迁徙。 如戎狄有往东、往东南迁徙之趋势,甚至在东周附近的伊川也能见到戎人。除自然流动外,还有强制迁移,晋惠公迁姜戎于晋“南鄙之田”,齐悼公“迁莱于 ”。 各族杂居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北方民族游牧技术,南方冶铸青铜、制造漆器技术,以及东方种植的戎菽(大豆的一种) 等,也都传播到中原地区。
| 冷姓渊源二,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是一个用封地作为姓氏的姓。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八弟,生于丰邑(今陕西长安丰水西岸),长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丰水东岸)。开始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部,一说今陕西宗周京畿内),因此世称康叔封,简称“康叔”。武庚叛乱被平反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陕西境内),他们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冷氏。后人即以封地名为姓,称为冷姓。
冷姓准确发源地难以考证,但在今陕西境内应无疑义。春秋时有冷州鸠、冷至分别仕于周(都今洛阳)和秦,表明先秦时冷姓已在豫陕一带繁衍。
冷氏望族居住在新蔡(今天的河南省境内)、京兆(今陕西省长安东)。
| 战国时期 | | | 战国时期,大约有2000 万人口,分布在北起阴山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 | | 秦朝 | 公元前221-
元前207年
| |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总人口在70 万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 年) 派大将蒙恬率30 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 征伐。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 年) 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设置34 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 迁3 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 ,垦田生产,开拓边疆。当时称这里为“新秦”。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以后又有不少匈奴人迁移到中原,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 起生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 ,秦始皇又派军队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迁徙50 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
| | 两汉 | 前202年1-220年
| | 西汉初年,为了“实关中”,刘邦由关东向关中移 民,总数不下30 万人。西汉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汉武帝向西北边疆移民达70 余万。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不久又徙居西河郡美稷县。南单于还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 西河等缘边8 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使原先撤消的缘边郡县得以恢复,内迁的民众复返故居。后来北匈奴的一部分西迁,越过中亚细亚移往欧洲。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口陆续向内 地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旧史上称为“五胡”。晋武帝时,塞外匈奴、“杂胡”又源源入塞,达20 余万之多,分布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魏晋时期,鲜卑族秃发一支数万人迁到雍、凉二州间,乞伏一支迁到甘肃的陇西一带。随匈奴入塞的羯族,聚居于上党武 乡(山西长治市北) ,后散布在太行山一带。氐族原分布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集中住在武都(甘肃成县) 一带。魏蜀争汉中,曹操先后徙武都氐人于天水、扶风和京兆。原居甘肃、青海间的羌族,大部分被迁往陕西。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有一半是氐族和羌族④。
自西晋末年北方大乱以来,先后南下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有70 多万人。其中流寓在江苏的有26 万,安徽有17 万,湖北约6 万,江西、湖南各1 万。另外还有一部分迁移往交、广地区。未著籍的和依附大姓为客的,还未计算在内。北方流民的南下,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 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起了重要作用⑤。
大陆商人很早就到流求(今台湾) 贸易。隋大业六年(610 年) ,炀帝派陈 率军攻占台湾。从此以后,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 两汉之际,冷姓人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形成大的聚落。
西汉末鸿嘉元年冷广被封为驷望忠侯,食邑一千八百户,冷广死后,其子冷何齐承袭,到新莽时失去爵位,子孙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散居开来。
东汉时冷姓名人有尚书侍郎冷宏以及汉末与华佗同时代的冷寿光,因为后者有一套独特的健身方法,而享寿一百五六十岁,最后死于江陵(今属湖北),冷寿光当为较早徙居江南的冷姓人。
冷丰,河南人。著名西汉山东淄川太守。
冷耳,(公元前?~前190年),江苏人。著名西汉下相严侯。
冷顺,(公元前?~前154年),亦称冷耳子。著名西汉下相严侯,坐谋反,诛。
冷 安:(生卒年待考),冷耳的玄孙,汉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诏复家。
冷 广:(公元前?~前20年),山东人。著名西汉驷望忠侯。
冷何齐:(生卒年待考),冷广之子。著名西汉驷望忠侯。
冷 褒:(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郎中令。
冷 宏:(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尚书侍郎。
冷 徵:(公元?~184年),著名东汉护羌校尉,被杀。
冷寿光:(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房中术术士。
| 三国 | 公元220-280年
| | | 冷 苞:(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武将,被杀。 | 晋朝 | 公元266-420年
分为西晋(266年)
,东晋(317年)
| 永嘉丧乱 |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 魏晋南北朝时期,冷姓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发展兴旺,并最终昌盛为冷姓新蔡郡望和京兆郡望。东晋时,上述郡望之冷姓有迁居江东者,其中一支在今浙江杭州一带定居,经数代繁衍,至隋唐时昌盛为冷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临安。
冷 道:(生卒年待考),字安义。著名东晋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南徐州刺史。
| 南北朝 | 公元420-589年
| | | | 隋朝 | 公元581-公元618年
| | | 隋唐时,冷姓除继续繁衍于陕西、河南、浙江外,还在今北方之山西、河北、山东,南方之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定居。 | 唐朝 | 公元618-907
五代--公元907-960年
| 安史之乱 |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唐初,因隋末动乱迁入北方边地的人口大部分返回了原籍。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黄河流域战争不断,造成西起关中,东至青(山东益都) 、齐(山东济南) ,南及荆(湖北江陵) 、郢(湖北钟祥) ,北亘卫、滑(河南滑县) ,千里无舍烟的惨状⑥。人口大量南迁。
| 光世公,唐文宗太和元年丁未进士,官至廉宪,娶夫人孙氏茂贞谟、谋、议、诏 一世祖忠义侯谟讳景文,字丕显,号云湖,行秀一,唐宣宗七年拜黄州刺史,僖宗二年敕封西江忠义侯爵,食禄筠州八千九百户,子孙世袭,遂家焉,有唐乾符二年敕存,系国戚。生于穆宗长庆元年辛丑三月初六子时,殁于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十月十六午时,葬瑞州府高安县,侯封梅溪辛山乙向。
娶陈氏生于唐敬宗宝历二年丙午正月十六酉时,殁于嘉宗文德元年戊申三月初七未时,葬与夫同茔.
子二:巽、翼。
唐僖宗朝谟公,以平寇功,封忠义侯,食禄筠州,卒于官.子孙遂家焉.至今所居之地,称侯封江西,之有冷氏.自谟始,谟生巽(进士);巽生昱(乡举);昱生嘉(后周宣奉大夫、两淮转运租庸盐铁判官),长子江,守嘉公墓,居高安辽江;次子湖,居高安;侯封三子溪,居上高牟田;四子海,乃徙洪都之豫宁。海之子曰庠序学校;序学子孙世居武邑,而庠之冢,子澈徙分宁亥市;次曰术,无考;次曰健,守武宁;次曰德,徙德安。
谟为江右始祖,海为迁武之祖,澈为迁宁之祖也。澈生(走灌),生澍,澍生忠与虔;忠又自仁义乡上下衫,迁西平乡泰清居焉。忠生忞(字庭叟,宋元丰举进士,元佑拜光禄卿),庭叟生惟贤、惟哲、惟庆。
哲之子季璧迁新昌逍遥,而其孙回春又徙花桥。惟贤生二子,季玉,承议郎,季深,登上第,任湘乡主簿。
季玉生应徵,字公定,宝庆元年进士,官至宝章阁学士。弟应钰,乡闱亚魁。公定三子,长方叔,江陵县尹,有政声;次和叔,元至元进士;次正叔,至元领乡蔫,任湘阴县尹;方叔之长子敬先,大德间进士,宣政院客省副使;正叔三子,长复先举茂才,任海南海北素政廉访使司照磨;次巽先,领大德乡蔫,清湘教谕,次临先延佑中选道州节判。三公与敬先俱自泰清徙仁乡东源东皋新田等处,子孙科名仕宦接踵,皆学士苗裔。
而季深知后居东港。
惟庆之后居党湾。
今悉同谱以同地故也,同谱吾得而详叙焉。其他迁居各郡县及各省者不暇详也。冷氏分支派别蔓延天下,山东江南浙江两湖仕族略述所闻,缀诸左而同省瑞郡,江州豫宁新吴或同出自谟公,或同出自海公,或同出与庭叟公,流虽分也,源则一也。
且由谟公而上溯汉晋与周,由汉晋与周而上溯,隆古大本大元,盖在是著姓系源流以俟后之博雅君子加考核焉。
嘉庆己卯四月
三十世孙举人玉光谨识
江西修水冷姓第一届修家谱(1306年)时,没有将江西高安、上高、武宁等地的冷姓统一修入,也没有将从修水迁往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以及江西其他县的冷姓人统一修入,因而,江西高安、上高、武宁等地的冷姓,还有从修水迁往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以及江西其他县的冷姓的派系辈份(字辈),与江西修水冷姓这九十世派系辈份(字辈)就不一定是相同的,而于全国冷姓派系辈份(字辈)来说,就更有不同了。
| 宋朝 | 公元960-1276年,
(公元1127-1279年)。
| 靖康之乱 |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 | 金完颜亮 |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 | 蒙古兵南侵 |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 冷世光:字宾王,宋朝时期常熟人,绍兴进士,曾经担任过宁国、龙游等县知县。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很赏识他,经常委他以重任。后来做过监察御史、中侍御史。他为官清廉公正,为了正义,不惜得罪高官重权,当时的人称之为冷面御史。著有《奏议弹章》、《东堂类稿》等书。 | 元朝 | 1271年-1368年 | | 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地区,为边疆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人口大批移入中 原、江南,同汉族等杂居共处。
| 宋元时,冷姓居住地进一步扩大,今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冷姓人入迁。 | 明朝 | 公元1368-1644年 | 江西填湖广 | 明朝灭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等运动。
“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的名称。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
著名专家谭其骧先生认为,早至五代、两宋、元、明时期,就有大量江西移民进入湖南,而元、明时期数量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的江西移民规模最为空前。谭其骧先生特别指出,南宋以前,奔袭向湖南的移民几乎全是江西人。由此可见,历史上,江西先民曾数度迁移,现今不少湖南人流着的是江西人的血。
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极少数是土著的后裔外,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两湖以外其它省迁来的。考查其原籍,发现移民来自十多个省区,有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四川等。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广东。
| 一、江西冷氏迁入湖南 1、湖南岳阳、益阳冷氏族谱
1924年湖南岳阳《冷氏族谱》"序"称"谟公自李唐僖宗朝封西江忠义侯,食筠州,累叶袭封,遂家焉。"传至彻,时际后周由武宁迁分宁,其曾孙又迁西坪乡之泰清,再传至琼公,生四子,长子钦公,字得彰,谟公二十五世孙,明代由江右分宁泰清迁巴邑。
(派语)公省安一钦 日学成大行 名世忠辅德 述清芬文崇 家修恒念典。
1912年湖南益阳《冷氏族谱》载《曹家河大宗祠堂记》云:始迁祖茂远,讳达成,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高安县梅溪,后世裔孙派衍益阳、安乡、石门、沅江、南县、湘潭等地。
(派语)
益阳派语:
成泰燮熙朝 春芝应克超
光耀逢源本 诗书世德昭
汉寿派语:
锦汉春和阳 时应以宏大
光明士忠良 国永昭德化
合族后新派语:
懋修崇敬典 启裕必开先
文采嘉名盛 端方正范传
40字派语:广惠增荣誉 深仁有福缘
建邦齐家业 贤杰焕新天
宁静冰洁清 勤俭学贵真
鹏志凌碧云 力行定昌兴
二、江西冷氏迁入湖北 我祖籍卜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十五都冷家村始祖冷大权其家富厚人称财百万故号曰冷百万祖妣陈氏生五子俱有声名,长祖三才拔贡吕氏,任浙江知县后落业于浙江二祖三刚贡生任南昌县教渝后落业于南昌二祖三流举人娶金氏任湖广永川祈阳县知县后落业于祈阳县,四祖王元武举任江协府协古后落业于临江五祖三益娶苏氏住居太和县所生三子长祖朝宗武举娶蔡氏任长沙地祖朝海娶白氏任宝庆邵阳县后落业。三祖朝圣进士娶江氏任湖广黄州府知府后落业于麻城县孝感乡所生四子,长祖正帮娶李氏迁入福建三祖正朝娶郑氏迁入河南
我祖第四正迁祖妣张氏住居麻城县孝感乡所生八子:世仁、世义、世礼、世智、世孝、世弟、世忠、世信、共八房。
| | | 湖广填四川 |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康熙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 明末张献忠屠川,致川地冷姓避居云贵,此后的湖广填四川,又使两湖之冷姓入迁今四川、重庆。
一、 湖广冷氏迁入四川1、铁锅冷的由来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有冷筠阳二十六日奉旨填川,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凤山观离开祖业,到重庆时分别,将途中做饭吃的铁锅甩碎七块,各执一块为记,见谱用传不忘。分别落业于铜梁(重庆铜梁)、简阳(四川简阳)、嘉定(乐山)、资阳(四川资阳,现在是简阳一个县,才不久合简阳一同划入成都)、眉山(四川眉山县,古有名人苏轼,才不久划入成都)、仁寿(眉山管,也划入成都)、镇子汤、乾乐锦。冷筠阳始插标于合川(重庆合川)、泸州最终落业于大竹县石桥铺。曾孙冷朝佑字世光,何江府御史,官封至正三品,冷朝祖将大竹祖业卖于胞兄冷世光,迁于成都华阳落业。
2、重庆垫江冷氏
辈分排序:
孤廷玉广悠,学元紫明宜
埔朝孟文嘉,然景元尚可明
之子宗云景,光朝世德文
家兴同国泰,万代永昌荣。
说明:孤(江西填湖广第1世)廷玉广悠,学元紫明(湖广入川第1世明阳——落业垫江,胞兄筠阳——落业大竹,这里的“明”并非字辈)宜,埔朝孟文嘉,然(为单传且取的单名,这里权用名代替辈分)景元尚可明(为入川后的第13世),(从入川第14世——孤揆公的21代孙起规定辈分为)之子宗云景,光朝世德文,家兴同国泰,万代永昌荣。
3、四川泸州市古蔺县冷氏
四川泸州市古蔺县冷姓自公元1775年造谱以来,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族群众为了弄清自已的历史,统一派次,加强团结,万众一心大干四化建设时于1980年元月决定清理历史——造谱。
吾一世祖冷家宽大人于明末在江西继承祖业,享受荣华,谁知崇祯皇帝昏庸无道,不理朝政,天下黎民怨声载道,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之江山摇摇欲坠,义军首领迎祥率军直捣京都,北平战败祥死,李自成继位,成祥之婿也,积思广益,总结教训,几经反复,终于公元1644年杀进北平,崇祯梅山上吊,自成执政一百多天,一因骄傲,二因卖国贼吴三桂引狼入室,满族执政,他族遭殃,民族间相互残杀,惨者漠夷蛮之族,因蜀少数民族甚多,被赶进黔地,皇上便从人口集中的江西湖广移民填川,顺治八年即公元1652年我一世祖冷家宽兄弟随移民贸易入川,先住在石宝区(现泸州市古蔺县石宝镇冷家厂)。长房冷家酋在贵州省遵义府懒板凳背青门口居住。二房冷家兴居住在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所属铜梁大足县东街十字口。三房冷家美住落在四川南道泸州小市大田角。
吾姓自家宽祖人安家落业(1652年)至今(1980年)已三百二十八年矣,三百多年来,以沙坝场、风岩、寨头、两河口、大山为中心已发展到七百多烟户,几千人口,现已查明近者在本县各地都有吾姓后代,远者黔地滇地,特别是黔地的金沙、兴义地区黄草坝等地也有吾姓后裔。
吾姓自冷家厂、冷窝尖山子、学堂、羊耳田、沙坝场落业以来一贯都尊重宗祖,入川后不久继原脉派即“家正阳天熹,元时复应”后在大清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1775年三月初一继起派行“春长运茂,和畅辉芳,世著清绪,含洪毓光”。
二、四川冷氏迁入云贵1、贵州凤冈冷氏
江西填湖广,我祖籍卜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十五都冷家村始祖冷大权其家富厚人称财百万故号曰冷百万祖妣陈氏生五子俱有声名,长祖三才拔贡吕氏,任浙江知县后落业于浙江二祖三刚贡生任南昌县教渝后落业于南昌二祖三流举人娶金氏任湖广永川祈阳县知县后落业于祈阳县,四祖王元武举任江协府协古后落业于临江五祖三益娶苏氏住居太和县所生三子长祖朝宗武举娶蔡氏任长沙地祖朝海娶白氏任宝庆邵阳县后落业。三祖朝圣进士娶江氏任湖广黄州府知府后落业于麻城县孝感乡所生四子,长祖正帮娶李氏迁入福建三祖正朝娶郑氏迁入河南。
我祖第四正迁祖妣张氏住居麻城县孝感乡所生八子:世仁、世义、世礼、世智、世孝、世弟、世忠、世信、共八房。
湖广填四川, 洪兵反乱,携八子入川富顺县冷家坝遇崇祯十三年张献中洗蜀,八房同迁贵州,饥荒八房子孙各逃避乱,遂以失败同祖分派开列于后一支分贵州思南府,一支分贵州石阡府,一支分大定黔西、一支分贵州遵义府,一支分正安、绥阳,一支他桐梓仁怀,一支分永川,一支分荣昌,一支分合江、一支分富顺,一支分内江、一支分涪州,一支分綦江,一支分江津、一支分大定,一支分川北大祠堂,立在冷家坝丁丑科翰林院冷皇住居重庆云昌冷家坝乙卯进士冷煌住城都府与綦江兴云昌连界其万本祖堵墓在綦江花潭子马桑坎。
派行:
登崇必兴金朝胜,
文开凤在廷。
明良喜启士 ,
万国庆平成。
春云召吉泰,
清河发光全。
| | | 充军云南 | 据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历经浴血奋战的傅友德30万大军,进驻云贵高原后在乌撒卫即展开军屯。当时,出征云南的部队中,以湖广诸卫战斗时间最长,计四万八千九百三十人,为了表示关怀,平均每人赐钞2锭。凉州诸卫部队,参加征南的士卒达到十四万四百余人,平均每人赐钞1锭。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乌撒卫指的是今天的贵州一带,当时明军布有重兵,尤其是普定,今安顺境内,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贵州省东起平坝、长顺,南至紫云,西抵镇宁,北连普定的地区,依然生活着明军士兵后裔20万人。村落名以屯、堡、铺、哨、所、驿等结尾,村落防卫设施齐全,有着鲜明的军事特色。同时,他们还保留着明朝初年安徽、江浙、江西等地的部分生活习俗。
据《元史·地理志》载:“乌撒乌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今昭通)。乌撒者,蛮名也。其部在中庆(昆明市古建置名)东北七百五十里,旧名巴兀姑,今曰巴的甸。昔乌蛮杂居之。今所辖部六,曰: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其东西又有芒市、阿晟二部。后乌蛮之裔折怒始强大,尽得其地,因起远祖乌撒为部名。宪宗征大理,累招不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乌撒路。十五年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军民宣慰司。二十四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载:“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十六乌撒卫指挥使司说:‘本朝(明朝)改乌撒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五年,增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永乐年间改属贵州都指挥使司,领千户所五。’”
| 一、充军云南1、小云南冷氏
冷谦之孙冷赞于明朝洪武十四年间(公元1381年)随大将军沐英征云南,到云贵高原的乌撒,冷赞立有战功被朝廷封为乌撒卫么站将军,根据史籍《明实录》的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农历1月,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乌撒,清朝以后改威宁府。史称“小云南”。
冷讃:江苏南京应天府立水县铁炉冲柳树弯竹子巷(现在南京蓝旗一代)白马撒米街大石板为记。朱元彰统一中原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发动了有名的“明攻云南之战”。原来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以后,盘踞在云南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仍忠奉蒙古国。十四年九月初一日,朱元彰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师30万南征云南。先征曲靖,再攻昆明、乌撒,最后攻克大理(云南),至此平定云南全境。其后乌撒各部发生复叛,均被官军镇压。乌撒地处云南、四川、贵州3省交界处,为当时的一个军事重地。平定云南以后,明朝政府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开始在云南屯兵。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30万大军征讨云南,尔后大批家眷随军入滇在乌撒卫等地参加军屯建卫所。
冷谦子孙分别落业于:云南宣威冷姓、
云南曲靖潇湘乡冷家屯、
云南会泽纸厂,梨园
云南牟定新甸,共和,军屯
贵州遵义松林,乐山、
贵州六枝郎岱,玉官,龙场,缪雍梭河,野鹿冲
贵州关岭沙莹
贵州水城都格,都格白沙坡、米乐乡,草果乡,杨梅乡,鸡场乡屯上,安居村,安居大坝古,营盘青,平寨朱家湾,
贵州镇宁丁旗镇,岩坡
贵州普定城关,寨德,城关叶家坝,那芮,那茨,岩上,索桥,磨雄,鸡场土坝,龙场乡下寨,
贵州织金三塘
贵州威宁海拉铅厂村,小海镇水前,二塘镇冷家坡,熊王冲,炉山镇乐理河冷家,炉山镇公贤寨,炉山镇冷家坡,东风镇泥佐倮,龙场津海村
云南昭通大关翠华,天星、鲁甸梭山,
云南昭通镇雄板桥,芒部,五德,新寨,松林
吉林省长岭县海青李家炉村
四川省会东县
2、威宁简介
历史沿革
威宁。取威镇安宁之意。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夏为梁州西南域,殷周属鬼方西北隅,春秋时居蜀国南鄙,战国时为的夜郎西部莫国属地。 秦时属象郡,以六冲河为界接蜀郡南壤。 汉代属犍为郡;蜀汉时属朱提郡境。 晋、宋、南齐,称南朱提郡;梁、陈时为南宁州所领,但实为土著豪族所据。 隋代属卢鹿部。唐代为羁縻小州,称宝州。境内得胜坡为宝州所在地。五代时为巴凡兀姑。北宋时为绍庆府所领羁縻州之乌撒部;南宋时受控于大理国。 元世祖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乌撒路;十五年(1278),改名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置乌撒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1287),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属云南行省。治所乌撒,辖地为今威宁、赫章等。元顺帝后至元年(1335),改属四川行省。 明洪武十四年(1381),乌撒降,授实卜乌撒土知府,隶云南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置乌撒卫指挥司,隶云南都司;十六年(1383),乌撒府改隶于四川布政司;十七年(1384),升为军民府。永乐十二年(1414),改乌撒卫隶贵州都司。 清康熙四年(1665)平定水西安坤、乌撒安重圣。五年(1666),改四川乌撒土府为威宁州,取威镇安宁之义,隶贵州。二十六年(1687),以大定、黔西、平远三州隶属威宁府。雍正七年降威宁府为州,属大定府。 民国二年(1913),废威宁州置威宁县,并设得胜坡分县,隶属于贵州省第四行政专员督察区;五年(1916),迁得胜坡分县于赫章。 1949年,成立威宁各族各界人民联合政府。1954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威宁县,成立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今名,属毕节地区。
| | | 调军山东
| 乌撒卫建成后不久,明代初年,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明洪武中期先后在山东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从乌撒卫等地调兵。张方纲仅举乌撒卫调兵至山东鳌山卫一例说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率兵调防山东。
据《人文威海·胶东人的祖先》载:“在胶东不少人的祖籍是云南槐阴县、云南凤仪县、云南江州府同州县,还有的是‘云南畅山县槐树底’、‘云南乌沙(撒)卫’”等。《百度网·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萧家社区萧家社区居委会》载:“萧家村是红岛北大门,距红岛街道驻地三公里,是红岛陆地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出口,被称为‘红岛咽喉’”。“( 萧家村)村庄由来: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萧氏先祖萧传、萧珍兄弟和萧整、萧玉兄弟由云南乌撒卫乘船迁至山东即墨县西南隅之阴岛(即今红岛)。萧氏诸先祖在阴岛西北角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萧家村。”
《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此即推动“云贵说”诞生的首例佐证。
山东省平度市同和街道所辖(部分)村庄简介:
李官庄: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卢姓由云南迁此定居。
南戴家庄:明洪武五年(1372年)戴姓由云南迁此定居。
林家疃:明洪武二年(1369)林合由四川省迁居此地。
东丰台堡:明洪武二年(1369年)湖北省黄陂县冷忠迁居平度立村冷戈庄。十五世孙冷思魁由城里水胡同街迁此定居。(不知上述洪武二年从何得知望告知)。
孙家张村:明嘉靖元年(1522年)孙进仪、孙进礼、孙进乾由云南省的小云南的大槐树底下迁此立村。
刘家张村:位于同和街道驻地南1.5公里.明初,云南乌撒卫刘成由小云南迁此定居。
庞家村:位于同和街道驻地南3公里.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庞守金自云南携家眷迁
此定居立村。
王家站:明永乐十四年(1416)管姓由云南迁此立村。
李家站:明洪武三年(1370)李思义由云南迁此定居。
荆家疃:明洪武十二年(1379)毛姓由云南迁此定居。
侯家站:明洪武二年(1369)刘、梁二姓由云南迁此定居。
崔家荆戈庄:明洪武年间(1368--1398)荆姓由云南迁此定居。
姚家:明洪武六年(1375)姚禄和朱姓由云南迁此立村。
| 一、“小云南”冷氏迁山东1、青岛冷家沙沟村庄由来
据《冷氏族谱》记载:“吾祖于明永乐年间,自云南徒居青州后,于明中叶又迁居即墨城南沙沟。”因村建于白沙河北岸高台之上,以姓名村,初名‘冷家台’,民初改为冷家沙沟。(冷家沙沟的明永乐年间有误,是三兄弟的后裔分支。自云南途居青州又迁即墨路线是没错的,不知上述明永乐年间是从何得知望告知)
2、《胶东冷氏考略》介绍
1、胶东冷氏家谱
目前,已收集到清代胶东冷氏三大支家谱,有长支,平度冷哥庄(冷戈庄)同治五年(1866)续修的《冷氏家谱》,其中有冷氏徙居地147处,和胶东冷氏名人。以下简称《平谱》;次支,高密芝兰庄同治八年(1870)续修的《冷氏家乘》以下简称《高谱》;三支,胶州黄埠岭同治八年(1870)续修的《胶东冷氏家谱》,以下简称《胶谱》,其中还有一本《冷氏显名记略》,以下简称《显名记》。这三部家谱。
2、胶东冷氏始祖——冷起岩
查《胶谱》很清楚的排列着,一世始祖超岩。起岩的曾用名,见《显名记》:“起岩,原讳超岩……。”二世,瑛,举茂才,敕受承事郎,南顿县尹;三世,冷道南,廪生;四世,冷守藩,员外郎 ;五世,之翰;六世,员;七世,忠、恕、思。忠徙平度冷哥庄,恕徙高密紫(芝)兰庄,思胶州黄埠岭,勒封修织郎,西平县训导等。
《胶谱》把忠、恕、思列为第七世兄弟三人。《高谱》也把恕公列为七世,忠公是兄长。这就可以基本确定,是七世忠、恕、思兄弟三人分居平度冷哥庄,高密芝兰庄,胶州黄埠岭之说。且三部家谱都是以冷起岩为一世始祖排序的,三处世数统一,井然有序。
3、冷氏自青州东迁年代
伯鹤公在《高谱》旧序记载:“若吾氏之居山东也,则自宋祖定鼎,起发小民,吾族于云南某府某县,庄名野鹊口,迁至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东乡棘林庄,越六、七世,我始祖三人,逃奔登莱地,当其时徽钦北往,乱离莫归,一传再传,靡有定处,后集胶州城西黄埠岭。又后长支赴平度州冷哥庄,次支赴高密县紫兰庄,惟三支不迁,仍居其所。
3、平度冷戈庄村介绍
平度 冷戈庄《冷氏族谱》从始祖到十世可谓全部失讳,三位甲首富、贵、宽三公也只传其讳,而仍失其辈分道理一样的。
关于冷戈庄和冷东庄冷氏的记载冷忠公祖定居繁衍几代人后,于清朝乾隆十年,始修冷氏祠堂和《冷氏族谱》为了支系清楚,祖谱是按照三甲、六甲、九甲进行修订,冷戈庄村涵三甲、六甲,冷东庄村涵九甲。三甲公祖讳冷富,六甲公祖讳冷贵,九甲公祖讳冷宽。
始冷忠繁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