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冷氏宗亲网

查看: 3295|回复: 0

(二)大禹史料记载

[复制链接]

447

主题

41

回帖

19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13
QQ
发表于 2020-8-31 16: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大禹史料记载
简述

   大禹是夏朝的创立者,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治水人物”,关于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古往今来,很多学者们一直都存在质疑。关于他的治水事迹记载,最早典籍可见于《山海经》《尚书·禹贡》《国语》《春秋》《左传》《史记》以及《诗经》《国风》等著名典籍。

   《史记卷二·夏本纪》及《汉书·地理志》均收录《禹贡》全文,其中《史记》所收与通行本略有差别,《汉书》所录则与通行本一致。而“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最早出自《山海经》。《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禹贡》的体裁属于地志,是篇迟于《山海经》,早于《汉书·地理志》,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它和《山海经》有些地方相像,诸如题材也是托古于夏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其分区标准,打破当时邦国割据、诸侯林立的局限,而以大一统思想着眼,以名山大川为界等等。不同的是,《禹贡》利用了战国时期发达的地理学知识,超脱了《山海经》极原始的地理概念,摆脱了《山海经》确认四方为沟说,而已知惟东方是海,超过了《山海经》东西南北中“五方”的极原始朴素的区划,代之以实际得多的“九州”的区划。因此,我们可以说,产生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山海经》,是中国地理著作最古的开山之作;产生于战国中期的《禹贡》,运用战国时期迅速发展的地理学知识,则突破原始的幻想阶段。(本段摘要来源:百度词条)


  1.山海经-史料摘录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2.大禹-史料摘录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史记·夏本纪》:“夏,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3.九州-史料摘录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史记·五帝本纪“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
《史记·夏本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4.涂山氏女-史料摘录
   《山海经·海内经》:“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尚书·虞书·益稷》:“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吕氏春秋音初篇》“禹时涂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这是有史可稽的中国第一首情诗。等候人的是女娇,被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大禹)。
《吕氏春秋》:“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史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夏之兴也以涂山。”
《史记索隐》《世本》: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女号为女娇也。”
《史记正义》引《帝系》:“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以生启也。”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娶涂山氏族一女子,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关于原文女娲问题,《世本》和《帝系》都写作女娲,在《史记索隐》和《路史·后记》注引“女娲””作“后娇”,而女娇出自《吴越春秋》。)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汉书地理志》:九江郡当涂,候国。”
《华阳国志巴志》:“禹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
《水经注江水》:江州....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

5.三苗-史料摘录
《吕氏春秋·召类篇》:“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六韬》:“尧伐有丹水之浦。”
《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四罪而天下咸服。”
《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不服,禹将征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战国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6.三危-史料摘录
《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
《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 ,入于南海。”
《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迁三苗於三危。”
7.熊-史料摘录
《山海经·海内经》:“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
《史记·五帝本纪》:“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 ,登上了熊山湘山。)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注:黄帝“号有熊,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
《正义·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之次子,叫有熊氏。”
《稽古录》载:“黄帝有熊氏,姬姓,曰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左传·昭公七年》:“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
郊三代祀之。”
《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
以入于羽渊。”

  8.鸿水-史料摘录
《吕氏春秋·爱类》:“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
《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
《路史》:“乃伊尹之生,共工氏之所灌,则陈留矣。……乃若共工氏之振滔鸿水,以薄空桑,则为莘、陕之间。”
  《荀子·成相》:“禹有功,辟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史记·五帝本纪》:“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9. 彭蠡--史料摘录
《山海经》: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庐山,古称:“天子都、天子障,南障山,靖庐山。”)
《水经注·庐江水注》: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
《战国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吕氏春秋·爱类》:“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11-23 18:42 , Processed in 0.0390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