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3 10:37:27)
[url=]转载▼[/url]
轩辕黄帝在涞水
——
涞水域内黄帝文化介绍
涞水县历史文化研究会 刘 阜
一、涿鹿山主体山脉的1/3在涞水县界内
按照司马迁《史记》记载,轩辕黄帝当年结神农、战蚩尤、合符釜山,从而第一次实现华夏各民族大统一、大融合等重大事件,都是在涿鹿山发生的。此后,华夏各族联合于黄帝麾下,“修德振兵,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史料和文物证明,涿鹿山这座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其主体山脉的1/3,在涞水县界内。
证据:
1.司马迁《史记》载:“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2.清代乾隆年版《涿县志·卷之一·山川·涿鹿山》条说:(涿鹿山在)“州西十五里,下有鸣泽。”
3.《汉书·武帝纪》说:“元封四年冬十月,……(汉武帝)北出萧关,历涿鹿、鸣泽。服虔注曰:涿鹿,山名也;鸣泽,泽名也,皆在涿郡遒县北界。”
4.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内的辽代“续秘藏石经塔”《碑文》中的:“大辽涿州涿鹿山云居寺……”字样,也证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所处位置就是涿鹿山。
5.《隋书》中关于僧侣在涿鹿山建寺刻经的记载中说:“隋代高僧知苑,在大业中发心造一切经刻石,以备法灭时存,隋炀帝幸涿州,萧后隋后信佛,赠绢五百匹,知苑徒静琬,选名胜地涿鹿山,于大业中刻石经藏于涿鹿山石窟中。涿鹿山更加扬名。因山中常有白云缭绕,又名白带(岱)山,建寺名曰云居寺。”
(第二项可否改为最后,按照历史进程……)
上述史料记载和碑文文字可证,涞水县东北部、北京房山区西部这片南北约100公里长,东西约70公里宽的山脉,即《史记》中记载的“涿鹿山”。这座山脉的1/3(包括九龙镇的白草畔地区、三坡镇的鱼古洞地区、云居寺山背后隶属一渡镇沈家庵的山场、坡地等)隶属涞水县管辖。其余部分,分别隶属北京市的房山区和门头沟区。换言之:涞水县是河北省内唯一拥有涿鹿山主体山脉的县份。
二、涞水县域内的黄帝文化遗址
既然界内有涿鹿山,其中存在上古时期的黄帝文化,也在情理之中。
1、三皇山黄帝祀“三皇”
与涿鹿山隔河相望的涞水县沈家庵村背后之三皇山,半山腰崖壁上有一座“三皇庙”,民间传说是轩辕黄帝为祭祀三位有重大发明的华夏初祖而建。按照当地村民说法,三位初祖俗称“天、地、人三皇”,即发明钻木取火的天皇燧人氏、发明农业种植的地皇神农氏和发明结网捕鱼的人皇伏羲氏。祭祀目的一是追思先祖功德,二是祈盼“天皇”保佑人口平安,“地皇”让大地五谷丰登,“人皇”护佑后裔繁旺发达。 黄帝在涿鹿山祭祀“三皇”之事,《史记·封禅书》中的记载是:“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县文物部门曾在三皇庙附近发现夹砂褐陶釜残片、泥质红顶碗、夹蚌深褐陶盂口沿、夹砂红陶片等仰韶文化遗物,证明当地村民的传说有据。
关于三皇庙起始年代的其他证据:
沈家庵村玉清观内有一通明代“重修观宇”石碑,阳面碑文中有“上有三皇庙,下有玉清观,一千五百年,才有涞水县”字样,将该庙的起始年代直指黄帝时期。碑文中的“上”和“下”系当地的时空用语,意即最早建的三皇庙,后来建的玉清观,又过了一千多年,才有了涞水县建制。涞水县原名遒县,始建于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距今已有近2300年历史。由此前推1500年,即3800年前,是三皇庙及玉清观出现的年代。再上溯几百年的“上有三皇庙”出现年代,已是仰韶文化时期,即黄帝时期。
2.鳌头山黄帝建邑御蚩尤
《史记》记载,黄帝曾“邑于涿鹿之阿”。“邑”即古代的城。黄帝建造的这座城在哪里?说法很多,涞水县永阳镇鳌头山古城是说法之一。鳌头山海拔高度546.5米。距山顶30米处,有一道环山石垒的古城墙,墙高约8米,总长约3500米。城墙上辟有宽约5米的“兵道”,还有垛口若干个。城西、城东各设城门一座,西城门外有“哨堡”遗址一处。东城门内有约500米2的“演兵场”一处。该城传说黄帝所建,用于对蚩尤的战事。自古以来民间呼其为“黄帝城”,旧县志称“鳌头寨”,经河北省文物局的专家考察,该城为新石器时期遗(址)物。
以上论断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同。早在1922年9月,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所长的周肇祥与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来这里考察时,也认为该城是轩辕黄帝的遗迹,二人曾赋诗一首:
涿鹿方弢矢,涞阳遂合符。
山形同覆釜,挂画若披图。
共饮天池水,高临帝子都。(涿鹿城郭微茫可辨——原注)
玩松因坐久,山月趁归途。
——(诗载1923年2月北京艺林专号《涞易纪游》第35页)
因当地民间有大量关于黄帝在这里生活、生产、战斗的传说故事,且该城附近多次发现与黄帝同期的石簇、石球、刮削器、砍砸器等文物,故今年9月《中国文物网》转发《保定晚报》9月1日的署名文章,标题为《涞水鳌头山惊现古城遗址,有关专家称疑似黄帝城》。
3.黄帝合符在釜山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起源于轩辕黄帝的一次政治活动——“合符釜山”。
符又称符节、符信,多以竹、木、兽皮、玉、骨等材料制成。符一分为二,供持有者双方相互印证,即所谓“合符”。“合符”常用于古代重大政治、行政、庆典、军事等活动。
全国虽然有数个“釜山”,但是,黄帝当年与联盟部落首领们的“合符”之地,当是涞水釜山。证据:
1.所谓“合符釜山”,其实就是黄帝战胜蚩尤以后,和联盟部落首领们在釜山举行的确认黄帝为联盟部落首领的祭祀天地仪式。史书中记载的黄帝“战蚩尤”并将其擒获、斩杀的地点,是在“涿鹿之野”(《通志》卷一《三皇纪第一》:“帝乃征师诸侯,以中黄直为将,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蚩尤,戮于中冀”), 按常理,黄帝和联盟部落首领们的“合符釜山”仪式也应在“涿鹿之野”举行,而涞水县娄村镇的“釜山”恰在“涿鹿之野”范围内。
2.另外,明代《涿州志》记载,涞水釜山东北6公里处的板城村古城遗址西北角有“蚩尤冢”一座,证明黄帝擒杀蚩尤的地点在涞水釜山附近。
3.清·乾隆十二年版《易州志·山川·涞水县·釜山》记载:“据《通鉴》记,黄帝擒蚩尤于涿鹿。注云:涿鹿,山名,即今涿州。又按《涿州志》:釜山在今涿之西南,易之东北。涞釜山离涿州六十里,正在其西南,绵亘数里,皆相传黄帝逐蚩尤屯兵于此。此山下有村,人烟稠聚。旧娄亭县地,疑‘合符’即在此”。
4.涞水釜山的山顶是一块东可望海的300多亩面积的平地,具备举行规模较大的群体性活动的条件;
5.“云”系黄帝部落的图腾(见《左氏·昭十七年传》:“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涞水釜山环顶有九眼泉水涌出,使得该山一年四季云缠雾绕,在阳光折射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瑞气千条的绚丽景象,这一自然奇观,与史书上记载的黄帝“合符釜山”时“黄云升于堂上”的祥瑞情景相符;
6.华夏始祖们多和“龙”有关系。涞水釜山上有一窟“黄帝战蚩尤时‘用于藏兵’”的山洞(见旧《涞水县志》),山洞附近有一块高3米、宽4米的“龙石”,维妙维肖的白色“龙形”天然镶嵌在该石之内,其状若腾云驾雾蓄势待飞的形态,与古人所画的“龙”相似。作为非常崇奉“龙”的联盟部落,应该不会对它熟视无睹。在“龙石”旁取得战蚩尤的胜利之后,再在“龙石”旁举行答谢上苍的“合符”仪式,比另去它处更为合乎情理。
7.二十年前,涞水釜山上曾出土一只新石器时期的陶簋(碗),簋底有一“ ”形图,与甲骨文中的“酒”字相近,说明古人曾在这里举行过祭天仪式。(原涞水县文保所所长朱学武语)
4.乐平山伶伦创乐舞
鳌头山西南1公里处的乐平山半山腰,有一处约十亩的平台,名乐平,因黄帝乐官伶伦在这里培训乐工舞伎、铸造十二口钟而得名。
伶伦,亦作冷伦,又名洪崖先生,河南清冷渊部落首领,“知鱼性识鸟音”,能“用鸟兽鸣叫引巡捕猎方法”,有“行巫、究乐”技能,被轩辕黄帝赏识,聘为“巫师”。故《列仙传·卷一》说他是“黄帝之近臣”。《文选·张衡:西京赋》说他是“三皇时伎人”。“伎人”即黄帝部落中负责用乐舞祭祀“天、地、鬼、神”的“巫师”(或称“国师”)。
民间传说,“釜山合符”以后,黄帝便带领族众到(黄河以南)去发展,留下乐官伶伦在这里看守鳌头山黄帝城,兼理后土山黄帝家庙祭祀。故这一带存有大量和伶伦有关的遗址遗迹和传说,包括:
①乐平,伶伦培训乐工舞伎的场地;
②听凤台,在乐平北部,因伶伦在此听鸟鸣而发明乐律而得名;
③伶伦洞,在听凤台东侧50米处,因伶伦生前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④钟模坑,在鳌头山东北2公里处,因伶伦在此铸十二口钟,用于黄帝家庙祭祀而得名;
⑤洪崖山,《山海经》中称伦山,是一条东起涞水三皇山,西至易县紫荆关的东西走向山脉,因伶伦终生在这一带活动,故得名。
⑥伶伦死后,众弟子将其葬在乐平南测高阜处,并建祠以祀,祠名“乐圣神祠”。
⑦据《高僧传》记载,晋代僧人道安为弘扬汉传佛教,尊伶伦为“乐佛”,并在涞水乐平山伶伦坟上建“音乐花塔”一座,塔呈古钟状,塔身半腰处的佛龛里,砖雕8个演奏乐器的伶伦弟子,旋门上方雕有4对飞天舞伎,故该塔至今俗称“伶伦音乐花塔”。
三、涞水县界内其它与黄帝文化有关的祭祀活动
中华民族素有奉祀古圣先贤的习俗,既《礼记》中所说的“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且将祭祀看成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即“国之要事,在祀与戎”(见《左传》)。传承到现在的“黄帝文化”中的“祭祀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根”文化财富。对接续民族文化记忆,提高民族归属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涞水县界内与“黄帝文化”有关的祭祀活动包括:
1.黄帝家庙祭祀
鳌头山西部4公里处的后土娘娘庙,是黄帝所建的家庙,用于供奉其外祖母“后土”。古籍《河图握枢》记载:“后土之女附宝生轩,胸文曰‘黄帝子’”。《纬书集成·河图编·河图》中也说:“黄轩母曰地祇,之子名附宝,之郊野,大霓绕北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辕。”我国的父系社会是从轩辕黄帝开始的,之前是“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母系社会,故黄帝祭祖,只能祭他的外祖母“后土”,——一个在部落里负责土地管理的小官员。
《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后土文化》中对该仪式的记述是:“据考证,易县后山是五千年前黄帝部族由西北高原东迁后居住、生活、祭祀之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字圣仓颉沮涌祭祀
涞水县城城隍庙中的二圣神祠,供奉的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和沮涌:尽管石碑上只有斗大的“字圣”两个字,但大家都知道他两人一个在鳌头山发明了象形文字,另一个则首先将文字组成词组来叙事,即史书上说的“仓颉造字,沮涌契文”。仓颉造字惠及万世,涞水人便在县城一隅建祠塑像,并于每年农历十月初六“仓颉造字日”,举行祭祀活动。 3.乐祖伶伦祭祀
伶伦是华夏民族音乐史上第一位有姓有名、毕生从事乐律发明、乐器铸造、乐舞创作、舞伎培训和祭祀管理的官员。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音乐词典·伶伦条》称其为“华夏音乐始祖”。
伶伦去世后,弟子将其葬在乐平南侧高台上,每年正月初三伶伦“忌日”,众弟子会在伶伦祠和伶伦音乐花塔前,举行“点笙对调”仪式,通过迎神、奠玉帛、初献、亚献、终献、对调、娱神、送神、望瘗等九道程序,完成一年一度的“点笙对调”祭祀仪式,传承至今。
2012年,该仪式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伶伦音乐文化”是涞水“黄帝文化”中,唯一没有争议的项目。近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伶伦后裔,组团前来参加“点笙对调”伶伦祭奠仪式,并在投入20万元对伶伦祠前的祭祀场地进行整饬外,还准备投资200亿元,在乐平山周边打造“伶伦音乐文化产业小镇”。
4华夏共祖轩辕黄帝祭祀大典
每年清明节,来自涞水、高碑店、定兴、易县、涿州的数千名民众,自发聚集到鳌头山黄帝城前,举行祭祀中华共祖大典,活动场面一年比一年隆重热烈。
5..踢石球——足球运动的雏形
涞水县城乡中流传一种古老的踢石球游戏,起源何时没有定论。十多年前,涞水县文物工作者在鳌头山“黄帝城”下出土直径3厘米的石球数枚,2017年5月1日,又在乐平山伶伦祠旁发现了同一规格的13枚石球。经文物部门鉴定,均为新石器时期遗留物。说明早在5000年前,踢石球游戏就在这里出现了。
2000年国家开挖“南水北调”工程时,在大赤土村“雪山一期”文化遗址中又发现了数十枚石球。此外,县域内东长堤村春秋古墓中曾出了土陶制花球。 汉代经学家刘向著《别录》中说:踢石球游戏“黄帝所造,以练武士。”《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索隐:崔豹云:“起黄帝时,习兵之孰。”
明清及民国时期,涞水县丘陵、平原地区的庙会、集市上,均有数个的踢石球场所。1958年以前,永阳镇乐平村一带曾有十多个石球生产作坊。
2006年,文化部专家宋兆麟在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说:“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项目,但国外一致认为足球的发源地在中国,即蹴鞠。而我国比蹴鞠更早的用脚踢的球类游戏,是新石器时期的踢弄石球游戏。这种游戏,直到民国时期还在京南保北流传。” 此说有据:在涞水县平原和丘陵地区,踢石球活动至今仍在延续。
2006年5月,河北省政府批准永阳踢石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涞水县界内的诸多黄帝文化遗存,既与史籍中的相关记载相符,又有文物佐证,因此,完全可以得出结论:涞水县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类型多样,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我相信,有着黄帝文化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在涞水县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