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冷氏宗亲网

查看: 3995|回复: 0

小云南“千古之谜”冷氏家谱有记载!

[复制链接]

447

主题

41

回帖

19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13
QQ
发表于 2017-3-19 14: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云南“千古之谜”
以辽南为中心的辽宁大部及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近年来在修订地方志中,常有居民口传祖籍“小云南”,但受访者均不知“小云南”身在何方。关于“小云南”出处,不仅在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长期以来,它成了东北民间寻根的一大“千古之谜”。
  “小云南” 探源说法不一
  国内媒体首度公开报道对“小云南”千古之谜的探源,一年前报道原鞍山市铁西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忠奎历经20余年研究所得:“小云南位于今云南、贵州一带,即明代的乌撒卫”之说后,由此引发全国诸多读者广泛关注,经一年来归纳整理浮出水面的“小云南”渊源之说已有七种之多。www.findart.com.cn
  “小云南系云贵一带”之说引起国家民政部门关注
  昨日,鞍山市铁西区原史志办主任,67岁的胡忠奎首度出示:他和国内部分史学家及史学爱好者经近一年来调查取证,绘制出的一幅激动人心、波澜壮阔的“小云南”先祖跨越元、明、清三代,由全国各地征讨云贵,军屯驻守,迁移山东,辗转关内的宏大历史画卷。他自言“小云南系云贵一带”之说的众多观点中最为翔实、可靠。
  另据了解,胡忠奎的考证已引起国家民政部门的关注。www.findart.com.cn
  考证悬疑 “小云南”是俚称吗? “云贵说”从何而来?
  胡忠奎研究“小云南”出处始于1985年。他在修订当地地方志过程中,鞍山境内的八家子、陶官、永乐等街道的许多老者,“十有八九”称祖先来自“小云南”,但都说是老辈人世代口传,“小云南”究竟何处均不明悉。这不禁引起胡忠奎的极大兴趣——还在他孩童时期,祖母曾跟他讲过:“你的祖先是打‘小云南’过来的”。
  在一种探索血脉起点及工作责任感的推动下,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他又两下山东蓬莱,但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无果。www.findart.com.cn
  但许多在蓬莱县街头巷尾的老人也都众口一辞地告诉胡忠奎,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
  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此即推动“云贵说”诞生的首例佐证。www.findart.com.cn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胡忠奎认为,正如东北人对“边外”、“关里”的称谓以及有的地区自称“小上海”、“小深圳”一样,“小云南”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
  求证探源 “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说明了什么?
  “云贵说”随即产生另一个疑团:云南、贵州历史上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是“小云南”的东北人却又大都是汉人。胡忠奎昨日出示他和吉林谭雨明、山东张方纲等人共同研究得出的最新史学成果:揭示“小云南”先民,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由国内各地汇聚云贵,再行迁至山东,最终辗转至东北扎根的“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www.findart.com.cn
  “路线图”的绘制取材《蓬莱王氏家谱系》、《蓬莱王氏家谱》、《乌撒考》等民间资料、《威宁县志》、《明史》、《清史稿》等官方史料。山东的张老先生等人甚至多次亲赴云贵实地考察。
  A 明朝30万大兵讨元——先民由全国各地至云南
  胡忠奎等人认为,“小云南”先祖缘于全国各地军丁加盟的明朝征元30万大军。据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www.findart.com.cn
  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
  历经浴血奋战的傅友德30万大军,进驻云贵高原后在乌撒卫即展开军屯。据吉林谭雨明考证,从洪武十四年入滇,至永乐初年,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明军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
  B 明朝战略转移——由云贵迁山东www.findart.com.cn
  乌撒卫建成后不久,“小云南”先祖即根据明朝战略转移源源不断向山东迁移。明代初年,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明洪武中期先后在山东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从乌撒卫等地调兵。
  张方纲在“路线图”中仅举乌撒卫调兵至山东鳌山卫一例说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率兵调防山东。至此,“小云南”先祖的匆匆步履在山东暂停。他们的再次大规模渡海迁移,还在三百年之后。www.findart.com.cn
  C 清代垦荒——由山东至东北
  清顺治年间,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汉人到辽东垦荒。此时,在乌撒卫参加过军屯,而后又调防山东各卫所的部分明军后裔,不断随移民潮涌入东北,投旗者为汉军,未投旗者为民籍。
  胡忠奎表示:“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祖宗,世代口传,仍称自己来自‘小云南’。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随时间久远,‘小云南’出处就湮灭成了‘千古之谜’”。
  探证分歧 七种渊源说各抒己见www.findart.com.cn
  目前,除“云贵说”外,“小云南”出处另有山东之说,山西北部“云中之南”之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云南省“祥云”之说,安徽“凤阳”之说共七种。东北各地的众多家谱编撰者及史学爱好者积极参与了由报道引发的大讨论,各抒己见。
  综论各方观点,“小云南”所在地可能涉及五省七地。其中,“小云南”在山西的呼声较盛。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40多年时间,山西向外省进行了多次移民,其中包括向山东移民。而“小云南”在山西的观点,主要来源于民国《平县志》记载的“云中、云州之南”之说。www.findart.com.cn
  另有“小云南”在云南祥云之说,也被部分史学家视为权威观点。《徐霞客游记》曾提及“小云南驿”之名,经《中国国家地理》考证,徐霞客笔下的“小云南驿”就是云南省祥云县南18里的云南驿。
  但是,上述多种观点以及胡忠奎所持“云贵说”在向云南和贵州以及各地史志部门求证时,均未得到相应证据支持,或没有移民迁出资料,或当地从未有过“小云南”地名之说……不足而论。小云南的最终“确认”还有待进一步探证。www.findart.com.cn
  鞍山老人万里寻祖 20年探出"小云南"
  2002年12月13日 18:56  
  当你问到鞍山上了点年纪的人老家在哪里,他们的根在哪里,十有八九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老家在‘小云南’”。在海城、辽阳等地,有关“小云南”的称谓更盛,而“小云南”究竟地处何处,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为了了却这个心愿,揭开缠绕在人们心头的层层谜团。,鞍山市家谱研究会副理事长、原鞍山市铁西区区志办主任胡忠奎奔走北京、山东、辽宁等各地,行程千万里,走访上千知情人,查阅无数资料,耗时近20年,终于于近日找到了“小云南”确切地点。昨天,记者采访胡忠奎的时候,66岁老人依旧兴奋不已,他说他的祖辈也是从小云南迁徙而来,他与其他人一样,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到自己的根,这是世界上每个人的寻根情结,而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更为重要。www.findart.com.cn
  “小云南”:飘荡了600年我的根在哪里
  1985年,鞍山市铁西区史志办在编纂地方志时,就人口源流问题走访八家子、陶官屯等近代鞍山地区最早形成的自然村落。当地许多住户自称祖籍为“小云南”,而关于“小云南”的出处则众说纷纭,或为山东蓬莱,或为明、清时代的山东登州府。参加编纂地方志工作的胡忠奎,在心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1986年清明,胡忠奎回老家辽阳县木家乡新台子村扫墓。一家22口人聚在一起回忆家谱,家里的长辈也都模糊地记着老人曾经提到过老家在“小云南”,而年轻人如闻天书。胡忠奎暗下决心,于公于私,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www.findart.com.cn
  此后,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
  万里奔走20年了却千古遗憾
  尽管困难重重,胡忠奎毫不气馁,他知道所有与他同来自小云南的人,都与他一样急切的想知道,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1986年,胡忠奎首赴山东,到蓬莱县志办了解情况。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无果。而许多在蓬莱县街头巷尾的老人也都众口一辞地告诉胡忠奎,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www.findart.com.cn
  因明、清时期的登州府辖地在今天的烟台境内,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原国民党政府最后一任蓬莱县长根据自己赴台湾时带走的蓬莱县志资料,于1962年在台修编的《蓬莱县志稿》。柳暗花明,“小云南”终于浮出水面。
  据《蓬莱县志稿》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www.findart.com.cn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一部宏大的历史长歌
  又一个疑团产生:云南、贵州历史上为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是小云南的辽南人却又大都是汉人。胡忠奎遍查蓬莱诸姓家谱,找到了合理解释。据蓬莱《刘氏祖谱》记载:其先祖为中原人士,系黄帝子孙,为避战乱,南迁至“小云南”,称为流民。www.findart.com.cn
  在胡忠奎的梳理下,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渐渐清晰起来:祖籍“小云南”的辽南先民,发源于华夏中原地区,系黄帝子孙,后因连年战争,南迁至云贵一带,在祖国的南方度过了漫长年代。其后又于明朝初年,跋涉千里,迁至山东半岛,安居乐业260多年,几乎涵盖整个明代。最终在清朝顺治年间,踏上辽南的土地。
  胡忠奎的史学研究成果得到鞍山市有关专家的认可。鞍山市家谱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对“小云南”渊源有着很深研究的侯鹏霄也极为赞成胡忠奎的说法,在目前的诸多观点中,胡忠奎的解释无论从什么角度都是最合理的。www.findart.com.cn
                东北寻根千古之谜:“小云南”探源
  ——谈东北汉军旗人及其“烧香”与云南流人之关系
  远在孩提时代就常听人讲他们的先祖来自于云南或小云南,不只民人(指东北末入旗的汉人)这样讲,旗人也这样讲。人们还不时把鞋子脱掉看小脚趾的指甲是否两瓣,凡两瓣者,就认定其祖籍为云南或小云南。记得有一次我们七个同学看脚趾,竟有四人的小脚趾指甲是两瓣的。稍大一些学了中国地理,知道云南在中国西南的最南端,与东北相隔几个省分。作为贫民百姓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走这么远的路途来到东北安家落户呢?www.findart.com.cn
  五十年代后,笔者从事民间艺术研究工作,在调查二人转的源流时,发现有二人转是由云南发配到辽东两位打花鼓艺人传流下来的一种说法。基于以上观点,只作为存疑写入拙着《东北二人转研究》一书中。
  一九五二年,笔者曾去过一次昆明,看了几场花灯演出,深感到二人转的走场、耍扇、甚至挽手帕均与花灯表演相近似。事隔不久,正赶上云南一位滇戏的艺术家来沈探亲,邀他看了两场二人转,他也大有同感,并向我提供,他青年时代,在老家玉溪看过一些人的家谱,在清初有一支、两支断宗,问起老人来往往说是在奉天。这样就勾起了我的研究兴趣。开始注意起宗谱来,通过对辽宁宗谱的访查,发现祖籍云南或小云南者,民人中的比例较少。而在汉军旗人中高达二分之一左右。www.findart.com.cn
  他们的族谱均有一共同特点,即对云南一段往往语焉不详,仅举沈阳西顺城街冉氏族谱为例,该族至1939年,来东北已下传十一代,对其族源,仅在序言中有如下记述:“我冉氏始祖本系云南人,大清康熙二十四年,拨来铁岭,标入正白旗汉军包衣……”,但从二世祖以后皆有名有姓,甚至外姓女婿亦一一注明,这种记法还比较明确的,其余大部份只记述“先祖由云南迁来”或“先祖祖居小云南”,一语代过,至于云南的某县、某乡更在省略之列。后来我又发现祖籍小云南的氏族,并不都直接来自云南。比如原居于铁岭大泛河屈氏族谱就是这样记载的:“先祖山东栖霞小云南人,康熙二十八年迁大泛河落户,入盛京镶蓝旗,随礼老爷当差”,虽然大多小云南旗人在宗谱中并没有像上例那样注明“山东栖霞”,但有些人也申明他们曾听老人讲述他们祖籍云南,后到山东栖霞,号称小云南,然后由那里拨民来东北的,至于他们在山东住了几代无考。但一般提供由山东小云南来东北的年代少数为顺治八年至十年,大多数为康熙二十六年或三十年。当年我访查了五十个族姓,包括四市五县,后因故调查中断。www.findart.com.cn
  八十年代后,在考察东北民间祭祀:汉军旗烧香(简称汉军旗香)与民人烧香(简称民香)时,这一问题又突现出来,尤其是前者在考源上无法回避。近三年来,又访问了一些烧香艺人师傅,还重点调查几个汉军旗人的聚居区,终算有了点眉目,因为篇幅的限制,本文仅围绕汉军旗人族源及汉军旗香,作一些初步地辨析与论述。但应声明的是,笔者对云南的历史与烧香祭祀形式知之甚少,这里只想抛砖以引玉,力争与云南同行达到一些共识,这对今后进一步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之交流与融汇并掌握其规律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www.findart.com.cn

  (一) 汉军旗人烧香的目的在于祭祀,多在每年腊月至次年二月举行,祭礼对像是祖先神灵、次为保护神(包括火神、山神——虎神、眼光娘娘、五道、大刀王君可、关帝不等),再次天地仙神等,主要在于“喜乐家堂”祭祀祖先。关于烧香的全过程,笔者已在1991年于吉召开的中国少数民族傩文化国际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东北民香、汉军旗香考辨》一文中有所介绍,为节约篇幅仅引民国三年铅印出版《凤城县志》及光绪十一年版《开原县志》有关汉军旗香某些章节以兹介绍:www.findart.com.cn
  “汉军旗供祖用木龛,长可六、七尺,宽二尺许,高三尺有余,后为平板,前辟多门,刻以龙凤,油饰华美。龛置堂屋中间,高与梁齐,入户则见之,朔望送香,有专梯、名曰“家堂”,然所祀祖先之外,复有眼光,关帝,玄坛,五道诸神。以纸画像糊木框上,名曰“案”。其祭名曰“烧香”,亦曰“跳堂神”,以两夕为节。每因有病许愿始举行,或婚娶事先一日亦行之。晨起火焚旧像,易以新者,置之净室。洁扫木龛,内置二锡壶,中贮妇女耳坠,名曰“宝瓶”,下设供桌,陈列供品,猪头尤要,午后有名神将者数人来(俗称“单鼓子”),取梁秸二本,长五、六尺,剪彩纸为网罾之属,层树供桌后,名“花红竿”。既夕,院铺净席,折半附使,排列新案,案前设几,陈酒三杯,家人老幼皆跪,亲友随之。神将击单面鼓,并摇腰铃,且击且唱、余众和之,意谓迎神也,唱毕,令主人拜案就龛,跪听神将祝辞、烧纸奠酒,悉如所命,移时乃毕,名曰“安座”(是日来宾贺者,各备香烛,果供,猪羊等物)。既书先人名氏于www.findart.com.cn
  纸袋,内贮冥镪,名曰“包袱诣街焚之,家人亲友皆跪拜,神将亦歌亦祝。焚毕,旋就堂前群歌击鼓以侑神、鸡鸣始已。次晨复击鼓歌唱,为主人祈福,并升梯就龛,以新梳新篦、绒绠、彩花猗张作势,余众下立,击鼓歌舞,随势和之,名曰“开光”。及夕又有放虎放鬼。排张郎、放钱粮诸剧(词态鄙珧不及备述)。神将复取案上猪头、腭骨进酒,邀戚友饮,意谓肉为神啖,飨客惟余零骨也。戏复斟酒半盅,劝主人饮、意谓骨且飨客,惟余滴酒,聊自饮也。又取龛上宝瓶,脱其银坠、令主人张襟跪接,意谓受祭神喜、赐以财也。复解衣裸臂,作神附体状,取粱秸横臂上,以刀就臂断之,粱秸断而臂不伤,名曰“打刀”,稍息,群相击鼓收场“www.findart.com.cn
  唱送神歌,取花红竿抛置院中,神将息鼓,家人老幼悉面门跪拜,焚纸帛,燃爆竹,而祭礼毕。(上引《凤城县志风俗》)
  汉军旗人之祭祀,尤与他族异,其神入高堂神,将祭之始,先迎神于祠,有端公数人击手鼓,唱神歌,以为赞助,主祭者焚香迎神而返,至之,先放虎神后放鬼,种种设备令人难以索解,即质之主祭者,亦所不知,或曰伊等系唐室旧人,所行者唐室之礼,及观所供之神画像中,有唐王君廊(今多作王君可——引者)理或然欤”。(上引《开原县志风俗》)www.findart.com.cn
  汉军旗人烧香仪式是由专职的烧香班子来主持的,一般三至四人,主祭一人称神匠(或神将)余二、三人称帮军、演出均按烧香班子的神本(最多者一千五、六百句)程序进行,全部仪式最少为两天,最多五至七天。仪节以“铺”为单位,演出的长短,视香主的财力而定,少则七个仪节,多则要请上、中、下三坛神(上为天神,中为庙神,下为祖宗神灵),全部演出为十二个仪节二十四铺。需四至五日。具体有:铺坛、请宗谱、接宗谱、开光、请庙神、下山东、请天神(含过河、闯天门、过玉主大街、天神披挂、玉主起程、接天神、降神诸铺),请亡魂(含盘茔)、探宅、亡魂梳洗,亡魂起程诸铺,接亡魂、安座、请五道、打刀、跳虎神 、倒宝瓶、送神等等。www.findart.com.cn
  关于汉军旗香的历史,正如《开原县志》所记述那样,被说成是唐王李世民东征伤亡惨重,唐王归朝后为超渡死难的关中将士而留下了烧香这一祭祀形式,汉军旗人神龛中所供奉的王君可就是东征阵亡将士的代表人物。这一说法似不无因由,比如有史可查,李世民东征后确实在东征沿线盖了许多悯忠寺就是证明。不过只能说明对东征将士的祭祀源于唐代,并不等于今日之烧香形式即始于唐代,根据笔者的考辨把汉军旗香之形成定为明末清初还是比较科学的,所以民间又有“唐祭,宋供,明清烧香”的说法。www.findart.com.cn

  (二)归纳起来,在汉军旗中明显涉及到云南的有以下几点:
  (1)如前述汉军旗香以祭祀为主要目的,因而在接宗谱或接亡魂仪节中,都有自报家门一段唱词,在笔者现存和见到的神本中,对祖籍的提法大体是一致的,如:
  老家祖早就在云南住,
  云南拨民来到关东。
  并东山住的年久,
  关东山立下祖坟茔。 www.findart.com.cn
  你要请客去云南路途远,
  不如到关东山搬请亡魂。
  (本溪碱厂堡于氏本)
  又如:
  香主家早在云南住,
  康熙爷调兵到关东山。
  拨来关东关东住,
  关东黄土老坟安。
  (新宾县木奇乡冷氏本)
  以上唱词大体上是固定的,只要香主祖籍云南,神匠师傅就把固定唱词套入神本中,但一般汉军旗人烧香自报的祖籍绝大多数都是报云南,只有极少数报山东栖霞小云南。从这里似应反映出一个问题,即东北汉军旗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于云南。www.findart.com.cn
  (2)从大多数汉军旗香的神本中,可以看出,烧香所请之神,不少与云南有关,如在请天神一铺中,接来的第一位神就是:“一接上方花关索(或作为“锁),花关索又被称谓:“云南大将军”或“关王”、“关大王”。更引人注目的是,在东北远在明朝就崇信关羽,清代尤甚,尊封大帝与孔子齐名,为武圣人。满族宗室,觉罗家中均必须供奉关帝,而在烧香中其地位远不如其子云南大将军花关索,显然是有其来由的,据笔者所知,全国范围内唯一关索庙与关帝庙数量接近,关索的威望能与关羽齐名的只有云南省。其次,在神中还有几位神灵,如五道,犄角、开山、原本不经,从无籍贯可考,但在汉军旗香中却把他们的出生地定为云南,如在神本中犄角和开山均为:“云南生来贵州长”,五道的唱词更具体,不只有籍贯还有姓名,如“云南生,贵州长,离城十里董家店,董家门中名宏亮”(见本溪碱厂堡于氏本),以上说法究其来路,似与云贵有关。www.findart.com.cn
  (3)与满族萨满跳神,民人烧香相比较,“请宗谱”一铺是汉军旗香所独有,而且别具特色,这一铺的具体演出内容是神匠与春夏秋冬军边击神鼓边唱神歌,至大门口迎接烧香家香主
  ,这时香主要身备马鞍,马鞍上驮着卷好的新绘宗谱,两手各拄一长一尺或一尺二寸的面杖,正弓腰立于大门口,接着神匠口唱神歌在前面导引,香主则在妻子及长子的搀扶下,手拄面杖穿过整个院子,把宗谱驮进正房门,然后把宗谱高举过头由长子长孙接过供奉于神案上的祖宗龛内”。这种祭祀形式,在满族或东北的民人中是没有的,只有汉军旗人必须通过这种形式换谱,这显然来自于南方,当然南方近些年来用这种方式祭祀也不多见,但在西南诸省演出的目连戏中,还可见到这种场面。www.findart.com.cn
  (4)跳虎神又称虎闹家堂,这是汉军旗香所独有并最受欢迎的一个仪节,具体演出情况是:先由一人扮大虎,另二人扮小虎,三人均着绘有虎纹的虎帽和虎披。跳虎开始,大虎手持点
  燃的黄香与二小虎在立于大门前的两杆大蠹间翻滚腾挪,但香不着地,不灭,俗称拜旗闹门,然后由神匠唱恭迎歌词,好言好语把三虎迎进院内,于是神匠边敲神鼓边唱点五方,走五门神歌,虎神也随唱词起舞,歌毕、舞毕,神匠引虎神至堂屋门前,这段俗称闹宅,在屋门前虎神通过神匠唱词得知门神不让进宅而咆哮起来,两小虎则纵身由窗户跃进屋内,大虎亦夺门而入。三虎入室后,小虎则大闹起来,忽而窜上柜盖,忽而纵上房梁,大虎入室后也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样 子,跨门槛三进三出,最后在神匠百般安慰与恭迎下,走至神案前赴宴,三只虎则抓起神案上事先煮好的大肉啃嚼起来,小虎则要抓着大肉边吃边在炕上,地下乱纵、乱窜、要闹遍至内的所有地方,并把啃剩的骨头乱掷在炕上、地下,这一节称谓虎闹家堂;最后香主在神匠的感谢神歌声中把三位虎神送出大门,结束。因为传说中虎是山神,虎不只能“一虎压百兽”亦可“一虎压百邪”,因而跳能达到镇宅驱邪、虎闹家安的目的,按满族萨满跳神中也有请虎神,虎神亦为大虎及一或二小虎崽,但祭祀形式大有出入,萨满跳神大小虎均不化装,大虎由萨满充当,以虎神附体的下神形式演出,而汉军旗香则不下神,由人扮成虎形表演,当然这并不排除萨满跳神对汉军旗香的影响,但有些烧香神匠则称他们的跳虎神纯粹是来自于云南老家。近年来得知云南少数民族尤其是彝族亦有跳虎的仪式,并且也是由人扮成虎形的集体表演,可见神匠们言之有因,二者是应有一定的因缘关系。www.findart.com.cn

  (三)上述种种,通过汉军旗人的宗谱以及汉军旗人烧香祭祀可以看出,祖籍云南者在汉军旗人中占有很大比重,但这是否反映了历史的起初情况呢?仅作如下的比较与考辨。
  综前所述,从所见宗谱看,祖籍云南者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直书祖籍云南;一种则书祖籍为小云南,而在史料记载中则无小云南之说法,均直书云南。据笔者的了解宗谱的记载比较更符合实际,因为在生活中汉军旗人确实有云南和小云南之区分,那么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通过笔者所查阅的近八十份宗谱来看,大体有如下三个规律:其一,凡是直书祖籍云南者,绝大多数来自清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而自称小云南者,大多数来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三十年间,三十年以后就逐渐稀少,只有一种提到永乐扫北迁来关东山字样。第二,从宗谱上看,凡直书云南者,初来时大多落户于边远地区,而小云南者有较大一部分落户于辽南金、复、海、盖及辽东本溪、凤城、丹东一带;三,从小云南来者的宗谱中有两种写法,如:“祖籍云南,康熙二十××年由山东转迁至××”或“原籍云南,康熙××年迁至山东栖霞小云南,××年迁至××”。后种比较具体。www.findart.com.cn
  从以上三规律可以看出,凡自称小云南者,只是想说明他们立谱的先祖是从“小云南”来辽东,并不否认其祖籍地在云南,其次可以看出不管“云南”或“小云南”大多于康熙二十年以后直接由云南或转由山东迁入辽东。有一个时间的上限。这样问题就比较清晰了,即不管祖籍云南或小云南的汉军旗人,其先祖实际上大都是康熙二十年最后平定“三藩之乱”以吴三桂部属为主的“流徙罪犯”及“降卒”。
  客观的看,尽管学术界一再强调,满族是一民族共同体,但清初的三藩之乱以及后来北方出现的一系列动乱,实际上是民族矛盾,这一点康熙皇帝是清楚的,所以对平乱以后的处理很少有官方记载,不过我们从散见的史料中还是可以找到一定的根据的。仅引几例:据王一元《辽左见闻录》记载:“逆藩家口充发关东者,络绎而来,数年始尽,皆发各庄头、站、道当差”又据《奉天通志卷一六七》载:“清初三藩降卒,当初由云南拨来八百八十四户,分布边台守边排壕,驿站传递文书”,并谈到这些人虽“系康熙年间平定逆藩吴三桂俘虏”但仍“属汉军旗,不准考试”由云南拨来后“编管盛京兵部,拨往边台,驿站充当苦差”;另据魏声和《鸡林旧闻》一书记载“康熙时云南既平,凡附属吴三桂之滇人,悉配戍于上阳堡”。又云“即又为罗刹之乱(指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反击沙俄侵占雅克萨之役——引者),关外遍设军台、饬是等流人,分守各台,称为台丁其后拨予田地,令耕种自给;从上引可以看出《鸡林旧闻》所说之“悉配戍于上阳堡”者中虽然有许多人后来也编入站丁、台丁,但这与康熙二十一年由盛京编营的八百四十户降卒并不是一批拨来。至于《辽左见闻录》提到的除台丁站丁外还有发往各庄头当差者。作为“见闻”似应有据。只是因为官庄壮丁散处各地无档可查,故而缺少史料印证,我想其比例会远比站丁、台丁为大。www.findart.com.cn
  正因为史籍中对吴三桂余部善后处理的材料过少,特别是找不到有关小云南的史料,国内有些着作仅根据康熙十二年八月康熙帝:“应将王本身并所属官兵家口均行迁移在山海关外,酌量安插”的传谕,得出了吴三桂余部均配戍东北的结论,事实上康熙二十年九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后,康熙帝对三藩余部的处理意见是“尽籍藩产入官,撤藩兵回京题”。(转引自《清鉴》(上)234页,这与八年前的传谕“均行迁移在山海关外”有出入。既然撤藩兵回京,就不排除向其他地区安排的可能。当时,“三藩之乱”刚平,西南,西北尚未最后安定,郑成功却雄踞台湾,东南沿海战事未宁,把部分三藩流人发往山东似有可能,其次凡民间立谱,从表面看是缅怀祖宗,而缅怀祖的目的更主要是为了联络同族,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既然要联络同族,则必须让后人有信史查,更何况“三藩之乱”在有清一代是极犯忌讳的事情,假如不是为了尊重信史的话,山东的移民又何必硬把自己的祖先与有“三藩之乱”之云南人或小云南人联系在一起呢?可见“三藩之乱”后有一批降卒拨往山东并非传说,而是历史事实。另外,凡自称“小云南”由山东拨往东北移民的,绝大多数在宗谱上均记有“由山东栖霞””或“由栖霞小云南”拨来东北字样,可见当年拨往山东的降卒是被安插于栖霞县或以栖霞为中心的一个固定区域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拨往山东的人数远比东北为少。www.findart.com.cn
  关于吴三桂的降卒究竟有多少?亦因缺乏史料无法找出准确的数字来,不过据《清太宗实录卷十八》46页载:顺治十七年(1660)六月:“平西王下……绿营旗兵及投诚兵,共六万名”虽然顺治十七年清廷规定其兵员应为“十营”,“四镇”三万四千六百人,康熙四年吴三桂也曾报称裁兵五千四百人(见《清圣祖实录卷十五》,但他在裁兵同时又大搞“按地征粮”,“按地增兵”,其兵额只能有增无减。那么在吴三桂一藩中,云南籍兵额究竟有多少,仅以保守的六万兵员计算,据《清史列传》记载,顺治元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卒辽东精锐二万”;据《清史研究通讯》1987年4期《三藩兵额浅析》一文统计,顺治十六年吴三桂进入滇中建藩时所辖军队仍然“一万以上,甚至近于二万”,而一年以后就有“绿营旗兵及投诚兵共六万”,这就说明在吴三桂的军员中起码有四万人召募于云南,云南籍的兵员占他总兵数的三分之二,故而在平叛以后的有关文献记载中,均把三桂降卒统称为“滇兵”或“云南降卒”虽然这六万人在与清军的八年征战中会有一定的减员,在降卒迁移过程中,会有相当数量的流失,就按三丁剩一来计算亦在二万以上,其数额已多于当时原驻扎于东北的八旗士兵。这www.findart.com.cn
  就是今日汉军旗中有如此多云南后裔的原因。

  (四)汉军旗香,当为明代流行于东北的汉人祭祀之延续,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满族跳神的冲击与影响,逐步定型为既区别于萨满跳神又区别于民人烧香的一种特有的祭礼形式,这种形式的形成,也与流行于云南的某些祭祀习俗的参与、影响分不开的。这些,笔者已在前面有所论述,这里需要特殊说明的,是这种参与和影响,不只有云南汉族的功绩,也有云南某些少数民族的功绩。如文中所论述的对关索的信仰,以及跳虎神,还有对火神,对五道,对开山的崇敬,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习俗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从吴三桂兵源的组成来找寻答案。据《清史稿》介绍吴三桂藩属绿营固定建制为“十营”、“四镇”,十营以投诚兵丁(其中主要是征滇过程中的投诚兵丁)为主,四镇全称为“援剿四镇”,据《新撰云南通志藩兵》记载:四镇兵“左镇驻武定,右镇驻曲靖,前镇驻楚雄,后镇驻耳海,俱隶藩下”,这些地方均属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其兵源也自当来自于当地的少数民族,这些成员不管在云南作为吴三桂的士兵或后来以降卒身份作为东北汉军旗人的先祖,都必然会把他们的祭祀习俗参与到汉军烧香中来。由此可见,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冲击与融汇的过程,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它具有区域和时代的特点,但并不完全受区域与时代的制约。应该说这对我们的民俗研究,确是一个较新的课题。www.findart.com.cn
  疑案新释—与东北和山东朋友闲聊“小云南”
  作者 居庸关
  试问先祖在何处,路人皆指“小云南”。东北和山东的许多朋友都说他的祖上来自一个叫“小云南”的地方,“小云南”你在哪里?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小云南”的文章,常常被文章作者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所感动。特别是读了鞍山市铁西区区志办原主任胡忠奎和古稀老人马文清先生考证材料的报道,才知道“小云南”竟如此神秘。东北人说“小云南”在山东,而山东人却说:莫说山东从来就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就连他们的先祖也来自“小云南”,使“小云南”更加扑溯迷离。长期以来在民间和社会上一直有许多人契而不舍的进行着苦苦的探询和求索。于是便有了云州之南的运城、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云南的祥云、云贵川交界的乌撒卫、江苏北部的赣榆以及朱元璋的家乡凤阳等多种说法。经过当事者的调查,这些地方在历史上无论是官称或俗称都没有叫“小云南”的地域名称。那么“小云南”究竟指的是什么?www.findart.com.cn
  经过研究,笔者认为“小云南”称呼的起源地主要在山东,而在山东凡是称其先祖来自“小云南”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家庭都世代生活在登、青、莱州的沿海地区,其中很大一部分家庭的先祖都是明朝初年守卫山东沿海各卫所的军户,按着这一线索分析,这些人的先祖当初迁徙的时候应该是军人戍边,守备屯田的集体“调动”。山西运城说和大槐树说是政府组织的民间移民,据《明实录》记载,在明初的洪武和永乐年间,这种移民共进行了大小十八次,移民的目的地主要是河北、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史志上没有记载这些移民有军垦的性质,因此,山西运城和洪洞大槐树就是“小云南”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www.findart.com.cn
  历史上是否有过属于军垦戍边的大规模集体调动呢?
  据发表在“北海牧羊人网站”的文章《“小云南”考》记载,朱元彰统一中原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发动了有名的“明攻云南之战”。原来,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以后,盘踞在云南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仍忠奉蒙古国。十四年九月初一日,朱元彰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师30万南征云南。先征曲靖,再攻昆明、乌撒,最后攻克大理(云南),至此平定云南全境。其后乌撒各部发生复叛,均被官军镇压。乌撒地处云南、四川、贵州3省交界处,为当时的一个军事重地。平定云南以后,明朝政府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开始在云南屯兵。据史料记载,当时驻兵以朱元彰家乡凤阳籍士兵为主。www.findart.com.cn
  另据侯文程著作的《青岛地区明代云南移民初考》记载,明代初期,青岛地区来自云南的移民数量较多。这些移民既不是云南土著汉人,更不是少数民族,而是受朱元璋派遣出征云南的汉族军士及其家属。据《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兵13万出征云南。洪武十五年平定云南全境,便命沐英率军镇守,设卫、所分置军士,设军屯实行屯垦,自此,许多从征军士便在云南安家落户。据《登州府志》附录中之《乌撒考》中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朝廷曾将乌撒卫的大批汉族军士和军户调往山东,他们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渡三峡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所谓云南移民乘船来山东,即指此而言。据新编《即墨县志》记载,仅明代因建立卫、所和军屯而迁入的军户达7万余人。青岛地区云南移民的祖辈都是跟随朱元璋起义的农民,他们的祖籍大多为安徽、江苏等地。这些移民带来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与青岛地区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风貌。青岛地区的某些方言、民俗与江淮地区极为相似,如咸菜在苏北称“盐渍”,而青岛地区的萝卜咸菜因是挂起来晾晒,所以称为“挂渍”(用方音读为“瓜荠”)。再如胶南的民间秧歌花鼓,颇有安徽凤阳花鼓的韵致。www.findart.com.cn
  上述两篇文章所记载的史实基本一致,都反映了“军人戍边,守备屯田的集体调动”这一特点。那么为什么经反复查证地处今云南镇雄、贵州威宁一带的明朝始设的“乌撒卫”没有“小云南”的地域称谓呢?笔者认为,过去查证“小云南”时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把它当成地域名称看待,所以百查不得其解。实际上“小云南”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一个移民族群”整体的俚称,是山东土著对千里迢迢来自云南移民集体的民间称谓,就象东北人对山东移民叫“小山东”,中原人对四川过来的人叫“小四川”一样。这里的“小”是俚称,“云南”则是地域名称,并不专指云南某地。www.findart.com.cn
  如果这种判断成立,“小云南”中的云南就是指的早在元代就已设置的云南路,明代就已建立行省的云南省应是最合理的解释
 古代“云南迁民”考
  金、元之交,胶东连年战乱,“户口十者去九”,所剩土著旧族极少。今境内居民除姜、孙姓为元代前土著旧族后裔,于、宫、唐、王等姓系金、元时期由胶东邻县迁入外,民间相传其他姓氏居民多为元末明初从“云南”和“小云南”移民的后裔。“云南”“小云南”究竟指何地,未见史籍记载,多数居民也只知其说,以致有些人认为是云南省。我们认为,“云南”指云南省令人生疑。元代至明洪武年间,云南梁王段氏为大理酋长,明代初年政令不及,且路途遥远,云南省不可能有大批居民万里迢迢移居胶东。民国《牟平县志》和民国《莱阳县志》也对此说提出质疑。民国《牟平县志》记云,“《明史·本纪》载:洪武四年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西晋以来,燕曰(恒)山前,云曰(恒)山后,号称燕云十六州”。民国《莱阳县志》记载,“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时赵曰云中,秦汉时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中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则在云中、云州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今分析推论,所谓“云南”系“云中”“云州”之南地区,类似今东北三省的胶东人称家乡为“海南”。明代“云南”移民,当指从云中或云州之南的广大地区,即今山西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及河北省的南部地区迁来,并非由今云南省迁来。www.findart.com.cn
  对“小云南”迁民,境内民间有二说:一说安徽省北部某一地过去曾称为“小云南”,二说“小云南”指当时的“云中”“云州”南部一带的某局部地区。根据民间调查考证,境内居民凡称其先祖于明代从“小云南”迁来的,详查具体地址,多系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其中多数是跟随朱元璋起兵,后戍边胶东落籍。据此分析,“小云南”当指今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
  上述资料摘自《乳山市志》,本站认为尽信市志则不如无志,尽信网络则不如无网,建议更多地方需深入研究,特别是关于“小云南”说www.findart.com.cn
   商榷
  对于小云南的认定当时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认为只要调查一下自称小云南的先祖出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并且认定小云南就在江苏和安徽北部地区。看了大量关于小云南的文章后,感到问题并不象原先想的那样简单。
  首先,如果认定小云南和1381年傅友德出兵云南有关的话,也只不过是600年以前的事情,一个不管是官称或民谓的地域名称,为什么从民国以来很多关心它的人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都搞不清楚呢?其次,如果认定小云南就是凤阳或在苏皖北部,那么它是参照哪个“大云南”而成为小云南的呐?想来想去认为它或许根本就不是地域名称,而是我上文判断的那种“俚称”。www.findart.com.cn
  我是东北人,老家也在山东,常听先辈讲: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曾把吴三桂的部署840户发往奉天,安置在从奉天到瑷辉一线的各个驿站充当站丁,先到东北的居民称之为“站上人”或“站人”。“站上”并不专指某个地域,而是对东北各驿站的总体称谓,再联系到“小山东”、“小四川”便有了俚称的想法。当然这只是一种个人想法,缺乏可靠的证据左证。
  为什么会有苏皖北部和凤阳说呢?据一些资料证实,永乐二年在山东沿海建立卫所后,从云南征调军户守备,所调军士都是当初跟随朱元璋起兵,并在征战中的有功军校,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苏皖北部和朱的家乡人。洪武十四年平定云南后,这些人大部分都在云南的卫所安家落户,生活了二十年后,又整体调动到山东各卫所,由于在云南居住的时间较短,也就难怪只记得凤阳的祖籍而不记得云南的家了。www.findart.com.cn
  另外,据沈阳胡忠奎长期实地考证基本倾向于“小云南”就是云南。
  以上看法可与阁下商榷。
  《乳山市志》
  凡例五中说“条目中难以展开详记的内容,在本条目文后设‘附’记之”,就我所见,为他志所未有。如居民编第二章正文之末即附《古代“云南迁民”考》一文,详辨云南、小云南之确指,并结论称:“明代‘云南’移民,当指从云中或云州之南的广大地区,即今山西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及河北省的南部地区迁来,并非由今云南省迁来。”而于“小云南”迁民则称“‘小云南’当指今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www.findart.com.cn
  “小云南”你在哪里?
  《辽沈晚报》2002年12月13日和2003年12月8日,分别刊登了《揭开“小云南”千古之谜》、《再问“小云南”你从哪里来?》两篇寻根问祖的考证文章,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
  我的老家在辽阳属地千山脚下。记得小时候就听父辈经常讲:“咱们老孙家和村里其他几户大姓都是顺治八年拨民打山东‘小云南’过来的。”还说:“凡是从那边过来的人祖祖辈辈小脚趾盖都是瞎的。”几十年来,我一直留心查找“小云南”这个“根”到底在哪里,但一直未能如愿。www.findart.com.cn
  读了鞍山市家谱研究会副理事长、鞍山市铁西区区志办原主任胡忠奎老先生的考证材料,才知道“小云南”这么神秘,莫说山东省从来就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就连当地人也传说祖先是从“小云南”过来的,使“小云南”更加扑溯迷离。从民国时期开始,在民间和社会一直有许多人契而不舍地追寻这个答案。笔者查阅了大量史籍,搜寻了不少相关资料,围绕“五省七地”各说进行论证,现将个人的一些初浅见解阐述如下,谨供广大史学爱好者参考。www.findart.com.cn
  关于“云贵说”:
  原国民党政府最后一任蓬莱县长在台湾修编的《蓬莱县志稿》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关于这段历史,在胡忠奎先生的考证材料中已有详述,即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30万大军征讨云南,尔后大批家眷随军入滇在乌撒卫等地参加军屯建卫所。云南基本平定后,时逢山东沿海一带倭寇猖獗,于是这些汉人军民又源源不断地移防山东。www.findart.com.cn
  对于此说的赞同点:当时向胶东半岛移民,目的之一就是加强沿海的防卫力量,那么移民成份就很可能是从云贵卫所成建制调防过来的“军户”。如1990年牟平县志办调查,该县陈姓先祖陈升,系明永乐年间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这与“云贵说”是吻合的。疑点:其一,把乌撒卫(今云南镇雄、贵州威宁县境内)一带称为“小云南”的只见这位蓬莱县长一人之辞,那段历史距他修编县志时已近600年,他的根据从哪里来并没有交待。民国《牟平县志》和民国《莱阳县志》都曾就“小云南”移民问题提出过推论,说明当时都找不到准确依据,那么同一时期的这位蓬莱县长何以得到确证?其二,乌撒卫一带从古至今也没有“小云南”称谓的记载,从地理位置上推断,与“小云南”也贴不上边。须知,一个小村庄的名字都会世代传承下来,何况那么大的一个“小云南”,即使被历史湮灭了也会留下些许的传说。www.findart.com.cn
 关于云南“祥云说”:
  据《云南概况》资料介绍: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今云南省祥云云南驿设云南县;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省及云南州,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1914年(另有说1918年),因云南县名与省名相重,改其为祥云县。虽然云南县改称祥云县已有80年,但民间仍称祥云为“小云南”,以有别于作为云南省的“大云南”。“祥云说”的主要依据是《徐霞客游记》中曾提及“小云南驿”之名,且指的就是祥云县南的云南驿。www.findart.com.cn
  对此说的不同观点:其一,“小云南驿”不等于“小云南”;其二,即使有人称祥云县为“小云南”,也应是80年前原云南县改名之后;其三,经查明朝军事编制,当时并没有在云南驿大量屯兵,而在周围的州县却设有大理卫、楚雄卫、景东卫、姚安千户所、永平千户所等。另查《云南边地移民史》一书,历史上也没有从滇西南向内地大批移民的记载。期间即使有部分军民向内地移防,也不可能高度集中在古云南的一个小县城。
  关于山西“云中之南”说:www.findart.com.cn
  民国《牟平县志》记:“《明史·本记》载:洪武四年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西晋以来,燕曰(恒)山前,云曰(恒)山后,号称燕云十六州。”民国《莱阳县志》记:“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时赵曰云中,秦汉时置云中郡……唐置云中郡兼置云中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则在云中、云州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唐代以后的云中县、州治所即在今山西省大同市, “云中之南”,当指今山西省中南部,或延伸到河南省北部及河北省南部广大地区。www.findart.com.cn
  对此说的疑点:其一,移民时间不相符。《明史·本记》记载从徙山后大批移民的时间是洪武四年,而《蓬莱县志稿》记载从小云南移民的时间是洪武十五年和永乐二年。另据1990年牟平县志办调查资料记载:孙姓在该县约7000户,其中孙家埠村和小疃村孙姓均系明永乐年间由“小云南”迁来;陈姓在该县约1500户,明永乐年间陈升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其二,移民目的不同。从“小云南”先后到胶东半岛的大批移民,主要目的之一应是为了加强沿海的防卫力量,而如果从“云中之南”集中迁来的移民,就只能从人口分布调整和发展经济的角度去考虑了。www.findart.com.cn
   关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五十年间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将山西两府51县的百姓分别遣送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又据民间传说,当时官府命移民全到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登记造册,为防止逃跑,又在每人小脚趾上砍了一刀作为记号,从此这些人及他们的后代小脚趾盖都是复形(两辨、瞎的)。关于这段移民史,民间广泛流传两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www.findart.com.cn
  对于此说,笔者产生两点思考:其一,作为我国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洪洞县大槐树”是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小云南”的移民来自于那里,从祖先流传下来的记忆决不会丢掉“大槐树”而只记住“小云南”。其二,在小脚趾上砍记号虽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传说,但小脚趾盖是复形的却表明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共同特征,这一“防伪标志”与我们的“小云南”祖先不正是吻合的吗?
  关于安徽“凤阳”说,虽然未见详论,但据《乳山市志》资料介绍,经民间调查考证,境内居民凡称先祖于明代从“小云南”迁来的,详查具体地址,多系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其中多数是跟随朱元璋起兵,后戍边胶东落籍。看来,这一说法也是比较可信的。www.findart.com.cn
  综合上述考证,笔者认为有两点应予以肯定:第一,“小云南”不是一个具体的县、州地名,而是民间对一个较广泛地区的俚称。第二,由“小云南”向山东半岛移民,在明代早期较集中,后来又陆续迁入,从笔者查到的资料所见,一直延续到明正德年间(1506—1521),时间跨越140年!
  (作者孙延维,沈阳某部退休军人)
  本人认为“小云南”只是一种民间称谓www.findart.com.cn
  就象东北的居民往往称山东半岛迁去的居民为“海南来的”,这种民俗叫法不上正史,当然也就不上家谱了。由此可知“小云南”的说法只是一种口头流传,比如老乡相见都要问上一句“哪儿过来的”?回答“小云南”,于是对方便心领神会,“啊,是凤阳的”。
  “小云南”的说法只在山东一带流传,我想此地应距山东不远,乳山志说在江苏、安徽北部是可信的。洪武和永乐年间来自“小云南”的大部分都是军户,为防倭寇侵扰,明初曾派大批军人到山东的几个卫所戍边屯田。这些人大多都允许带家属同往,于是就形成了军户移民的特殊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11-23 19:02 , Processed in 0.0298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