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冷氏宗亲网

查看: 4326|回复: 0

“小云南”:胶东人的祖籍地

[复制链接]

447

主题

41

回帖

19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13
QQ
发表于 2017-3-19 14: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胶东半岛当地居民说,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对云南人有亲切感。胶东半岛因历史上曾设胶东道、胶东行政公署而得名,青岛虽与这些设置无关,但因处于半岛,故属胶东半岛城市之一。
            笔者曾三次到山东考察学习,都感受到了胶东人对云南人的亲切感。第一次是14年前,1986年笔者在烟台开会,到乡镇考察乡镇企业时,当地群众听说我来自云南,一下子围拢来很多人,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向我诉说,他们的祖先是云南人。后来到了青岛,酒店内《青岛风采》一书记载:“据说,红岛的居民是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迁徙而来的。”(详见笔者《云南地名探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278至279页)。            第二次是1992年,我特地到山东省崂山县红岛镇考察。红岛镇党委书记得知我来自云南,说是“家乡来人了”,十分热情,组织了欢迎座谈会,要我讲述云南的情况,我简要介绍云南省情后,问其祖先来自云南何处,众曰:“祖辈相传,来自云南嘎嘎县大槐树下。”第三次是2010年9月18日晚6时,山东省烟台市宴请云南省老干部学习考察团时,主人致词说:“胶东半岛许多群众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云南,所以云南的同志来这里我们感到特别亲切。”《百度百科·小云南》载:众多东北、山东人将祖籍追溯到“小云南”,形成了“试问先祖在何处,路人皆指小云南”的奇特现象。但是,“小云南”到底在哪里?对此,不仅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长期以来,它成了山东、辽东民间寻根的一大“千古之谜”。说小云南不在云南的主要根据:一是认为云南没有“小云南”的地名。二是说称其先辈来自“小云南”者现为汉族,因而认为“小云南”不在云南。于是就产生了“小云南”在山东之说、在山西之说(即山西北部“云中之南”之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安徽“凤阳”之说等。            笔者追踪此事达14年之久,经研究认为,“小云南”就在云南省祥云县;云南确有“小云南”地名。希望这一观点有助于胶东人寻根和破解这一“千古之谜”。            第一,不能以称其先辈来自“小云南”者现为汉族而否认“小云南”在云南。一是因祥云县(小云南)历史上是军屯、民屯之区,汉族本来就多,该县迁居山东、东北的群众,有些本来就是汉族。二是即使是少数民族迁居山东等汉族地区后,改称汉族,这在古代歧视少数民族情况下是常见的现象,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能因此否认他们来自云南省之云南县(小云南)。            第二,云南省是在云南县(今祥云县)的基础上历经千年发展的产物,这是云南省特有的现象。云南之名,最早来自西汉时所置云南县的县名。由县名升为三国蜀汉所设云南郡的郡名;至唐朝封南诏统治者为“云南王”,设云南安抚司,宋代封大理统治者为云南节度使,到元代以云南为省名,经历了由小到大,逐渐升级,由唐宋时期人们习呼全滇为云南,到元朝正式确定云南为全滇之称的历史过程。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开滇,设益州郡,辖24县,其中就有云南县,其址在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今该县尚有云南驿,就是汉代云南县的遗迹,迄今已有2000多年。“云南”为何由县名成为省名?一是诸葛亮置云南郡,使云南由县名升为郡名。二是唐时南诏统治者受封为“云南王”,随着其控制地区的扩大,被称为云南的地区也随之扩大。三是元朝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行省之一,正式将“云南”定为省名。(详见笔者《话说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第9月第一版)。 第三,按地名命名原则,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式将省名定名为云南行中书省后,不可能在其他省再命名“云南”和“小云南”。《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五载:“至元十三年丁亥,云南行省赛典赤以改定诸路名号来上。盖云南地名多用土语译音,至是其名不雅顺者,大都改易也”。这说明元朝及历代朝廷对地名管理甚严,视为统治权力的象征,在国家正式定名云南省之后,在山东、山西或其他地方,再定名一个“云南”或“小云南”都是官方所不允许的;元人赵孟頫《送翟伯玉云南省都事》诗:“万里云南路,青山落照边,省郎新紫绶,幕府旧红莲。”诗人和民间都已熟知滇即云南,再在山东、山西或别处再俗成一个“小云南”,也是不符合地名俗成原则的。            第四,云南有山东人传说的祖籍地的类似地名。据《人文威海·胶东人的祖先》载:“在胶东不少人的祖籍是云南槐阴县、云南凤仪县、云南江州府同州县,还有的是‘云南畅山县槐树底’、‘云南乌沙(撒)卫’”等。《百度网·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萧家社区萧家社区居委会》载:“萧家村是红岛北大门,距红岛街道驻地三公里,是红岛陆地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出口,被称为‘红岛咽喉’”。“( 萧家村)村庄由来: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萧氏先祖萧传、萧珍兄弟和萧整、萧玉兄弟由云南乌撒卫乘船迁至山东即墨县西南隅之阴岛(即今红岛)。萧氏诸先祖在阴岛西北角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萧家村。”上述乌撒卫在滇东北的昭通一带。据《元史·地理志》载:“乌撒乌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今昭通)。乌撒者,蛮名也。其部在中庆(昆明市古建置名)东北七百五十里,旧名巴兀姑,今曰巴的甸。昔乌蛮杂居之。今所辖部六,曰: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其东西又有芒市、阿晟二部。后乌蛮之裔折怒始强大,尽得其地,因起远祖乌撒为部名。宪宗征大理,累招不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乌撒路。十五年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军民宣慰司。二十四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载:“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十六乌撒卫指挥使司说:‘本朝(明朝)改乌撒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五年,增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永乐年间改属贵州都指挥使司,领千户所五。’”昭通市《盐津县地名志》亦载:“乌撒溪:发源于红碧乡,再汇入白水江。长9公里,流量每秒5立方米。‘乌撒’系一户彝族名号,意即乌撒家居住,并有溪水的地方。”由上可知,因彝族头领“折怒”势力强大,尽得域内之地,遂以其远祖“乌撒”之名为部名,后成为“乌撒乌蒙宣慰司”、“乌撒卫”之名。由上述诸书记载,可知元朝乌撒宣慰司、明朝乌撒卫属云南省或滇黔川交界处一带,红岛萧家村萧氏是随云南乌撒卫军士迁往山东的,是有依据的。            胶东群众相传来自“云南凤仪县”,云南曾有此名。据《新纂云南通志》建置沿革载,凤仪县:“西汉至东晋属叶榆县地(今大理)。唐武德七年置勃弄,属巨州,为州治。南诏时改属白崖诏地(今弥渡红岩)。元宪宗七年立赵赕千户,至元十一年改为赵州,隶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名赵喜州,寻后称赵州,属大理府。”另据《大理市地名志·大理白族自治州概况》载:“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设大理上、下两万户府。七年(公元1270年)改置大理路,兼置军民总管府。又置大理路金齿等处宣慰司,辖永昌、腾冲二府及邓川、蒙化、赵州、姚州、云南五州,路治太和县。……1950年设大理专员公署,因专署驻大理县,故名。……辖下关区和大理、邓川、洱源、凤仪、弥渡、祥云、宾川、蒙化、云县、缅宁、顺宁、永平、云龙、漾濞14县。……1958年撤销下关市和大理、凤仪、漾濞三县,合并成立大理市。”同书“凤仪镇概况”载:“凤仪镇在大理市东南部。距市区下关12公里。……因本镇西部有‘凤山’,其形似凤凰展翅,取有凤来仪之义,故名。唐代以前就已设置县级建制,后蒙氏使赵康居此,因名赵川睑。”又载:大理府下,领四州,赵州即四州之一。辛亥革命后,改赵州为赵县,1914年改为凤仪县,属腾越道。……1958年合并大理市为凤仪公社。可见:一、唐武德七年置勃弄,属巨州,为州治。后改称赵川睑、赵州睑、赵州、赵县;二、1914年称凤仪县;三、1958年撤销凤仪县,并入大理市。四、今称其祖籍为“云南凤仪县”的山东人,当是来自赵州、赵县,因其后人知赵县后改为凤仪县,故说“祖籍是云南凤仪县”,即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之大理市凤仪镇。            第五,送灵之习亦说明“小云南”在云南省。笔者著《云南地名探源》记载:“1986年,笔者在烟台开会期间,听当地群众说:‘老辈相传部分山东人是由云南迁来的。旧社会习俗,丧葬送灵要面向西南方,有返回云南故乡的意思。’”这是14年前的记载,且旧时重祭祖、重孝道,送灵向西南,送回云南,这是具有稳定性的民俗,说明“小云南”在云南省。            第六,云南民间素有小广西、小广南、小昆明的称谓。小昆明,即云南昭通,是五尺道上崛起的古城,以其历史上的繁荣,曾被称为仅次于省会昆明的“小昆明”。小广西,是因为历史上有广西省,云南明清时也有个“广西”(广西路、广西府、广西直隶厅),其址在今泸西县,因比广西省小,故称“小广西”,后因与广西省重名,且“因城西有泸源洞(今称阿庐古洞),故改名为泸西县(《泸西县地名志》)。小广南,在广南县莲城镇西北5公里,是仅次于广南县城的大村落,故名(《广南县地名志》)。 第七,祥云县相对于云南郡和云南省是“小云南”。据《祥云县地名志》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云南县。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置云南郡,治云南县(今云南驿)。西晋时,并入永宁(今宁蒗)、云平(今宾川)两县,这一时期云南县成了滇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300年。唐在蜀汉、西晋原云南郡地建姚州都督府,又称云南郡,辖22州。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称云南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洪武十五年改属赵州。弘治二年(1489年),设你甸(今米甸)、楚场、安南坡(今安南关)3个巡检司,于云南驿设土丞。弘治七年(1494年),由云南县划出三里置宾川州。从纵向比,后之云南县与西汉时之云南县、蜀汉时云南郡、西晋时之云南郡相比,区域范围是大大缩小了,后来之云南县相比于原来之云南郡是小云南。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称姚州为云南,称阁罗凤过姚州即过云南,还要谒见姚州都督张虔陀,并受到张的凌辱、要挟。说明当时姚州之大、云南郡之大,故滇人和当地群众习称后来大大缩小的云南县为“小云南”,是合乎情理的。二是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式将省名定名为云南行中书省,至云南县1918年改名为祥云县,其间长达620年,云南省名和云南县名同名,按滇人常以大、小命名的习惯,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云南省区别,习称云南县为“小云南”也是合乎逻辑和地名俗成原则的。            第八,云南历史文献多处有“小云南”的记载。一是《万历云南通志·卷之七兵食志第四·洱海卫》记载:“(洱海卫)在云南县东,永乐间建……屯仓曰小云南川、曰白崖川、曰宾居。”(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587页)。此处记载的白崖即今弥渡县红岩,宾居在今宾川县,而洱海卫“在云南县东”、军堡“曰小云南”、“ 屯仓曰小云南川”,川者平原也。二是《徐霞客游记》载:“盖洱海卫所环之坞甚大,西倚大脊崇冈,东面东山对列,东南汇为青龙海子,破峡而绕小云南驿为水口,其南即清华洞前所逾南坳。”,“余夙闻洱城北有米甸、禾甸、荞甸之名,且知青海子水经小云南随川北转……山而尽于小云南,北界于荞甸之东,耸宾川东山而尽于红石崖金沙江岸”(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下册1166至1167页)。其中,一处有小云南驿之称,两处有“小云南”之名。三是方国瑜、林超民著《马可波罗行记·附录》、《云南史料丛刊》载:“七十里至广通,七十里至楚雄,五十里至吕合,三十里至镇南州,三十里至沙桥,五十里至英武关,三十里至普朋堡,六十里至小云南,六十里至白崖堡,六十里至赵州,二十里至下关,三十里至太和县,总共八百里。今自昆明到大理的公路约四百二十余公里,为八百四十余里,大体相近。”(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204页)。方国瑜是被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之中国著名史学家,林超民亦为著名教授,他们考释《马可波罗行记》中尚用“小云南”称云南县和云南驿,是确有“小云南”的重要证据。            以上《万历云南通志·卷之七兵食志第四·洱海卫》、《徐霞客游记》、方国瑜、林超民著《马可波罗行记·附录》等几部历史文献,皆记有“小云南”,不是孤证,而是多证、铁证,说明 “小云南”即今祥云县是确凿无疑的。那种认为云南省没有“小云南”的地名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那种在云南省之外,到别处去找“小云南”的论点是难以成立的。            第九,祥云县有“小云南”的民谣。祥云县旧时曾有“小云南,三年两季荒,半夜挑水钩担响,火把节里插黄秧”之民谣。还有:“好个小云南,三年两季荒,遇上干旱年,水也喝不上。穷走夷方饿奔厂,多少白骨抛远方,只有奶奶坟,没有爷爷坟。”祥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原副县长张丽英解释说:因祥云县是个高原盆地,坐落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支流的分水岭上,形如覆碗,难以蓄水,历史上灾荒频繁,每遇旱灾,外出逃荒的人很多,有“人间处处有人烟,有人烟处就有小云南人”的口头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水利建设,情况大为改观。全县水库蓄水能力达1.7亿立方米,可用水1.5亿立方米,虽然去秋今夏遇到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但无人逃荒,也没有饿饭的人了。近年来曾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级猪肉储备基地县、云南省第二批小康体育特色县、云南省科技进步先进县等称号。            从上述考证可知:山东胶州人乃至部分山东人、东北人,称其祖籍“小云南”,这个“小云南”就在云南省云南县(今祥云县);部分来自“乌撒卫”,在滇东北昭通及滇黔川交界处。在此,笔者建议两省地方志办公室加强联系和交流,共同为破解这一“千古之谜”作出贡献。            (吴光范 作者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
(本网站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11-23 18:46 , Processed in 0.0268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