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金沙 冷文亮 尊敬的各位宗亲: 非常荣幸地参加这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冷氏宗亲代表见面会”,并在会上作简单发言。我讲的内容是“中华冷姓氏系溯源”。 中国姓氏自公元前四千四百九十七年前,伏羲氏之第一个“风”姓出现至今,六千五百余载。将我国渊远流长的中华姓氏悠久历史,谱写成了中华姓氏在全世界人类姓氏史上的传统的文明文化篇章。“冷”姓是华夏姓氏中数百上千计古老文明的汉姓氏之一,但是,冷氏的起源、肇姓历史原溯于何朝何代?何时何地为何定姓冷字?定姓至今共蕃衍承传了多少世系?绝大部分冷姓成员恐怕是茫然的。已经察证的中国历史记载,五千年前,是我国古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后的晚期阶段。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除了“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与蚩尤等大部落外,还有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连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芦氏、沌浑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芒怀氏、东扈氏、帝鸿氏、伶伦氏、方雷氏、彤鱼氏、青阳氏、蜀山氏……等若干部落。公孙轩辕氏从西北(现今河南新正县)迁徙涿鹿(现今河北涿鹿县)建都创帝之兴起,就决定了炎帝(神农氏)部落的世衰。黄帝为扩展势力,首先联盟炎帝,于版泉大战蚩尤,将强捍凶恶的南方最大的部落首领蚩尤(强敌)打败、俘虏斩杀后,回头来又将炎帝神农氏王朝打败,炎帝王朝和蚩尤辖下的所有大小部落全都归统于黄帝,归统的部落首领推举、拥戴、尊称轩辕黄帝为天子。使黄帝在中国历史上实现了上远古时期的部落大统一,历史称这段时期为“华夏氏族”和“炎黄时代”。 在河南省西南部的伏牛山下,南阳盆地的白河流域,早在五、六万年前南召猿人就活动在上游地区,猿人、古人也在约一万年前就沿白河南下进入到了南阳盆地生存,据《南阳地名志》记载:“在丰山脚下,系白河回旋处一个深潭。当时河宽水深,人皆畏之。”指的就是今距南阳市北十五公里、离蒲山两公里处的“丰山”(见《山海经·中山经》)脚下的“清泠之渊”(传说此处:1.神耕父居住和沐浴之处;2.五千年前神耕父与蚩尤盟约处;3.四千二百年前,舜友北人无择拒舜让位于己而投水处;4.“白龙鱼腹”成语发生地)。上古之清泠渊处,即今白河河西,老河滩自然村和河东周营、竹林寺村一带,长约五公里、宽约三公里,总面积约十五平方公里的盆地,即是白河历史上最大的洪水冲积泥沙沉淀填成的平原,留在当今丰山下的古清冷渊遗址。再往南行三公里处的黄山古人村落遗址,充分证实了六千年前在这里曾经生存、活动过的勤劳善良、勇敢、顽强的华夏民族先祖原住部落,遗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就是强有力的考古资料历史证据,充分证明了南阳地区也是中华先祖民族部落的原驻民业居地和起源发祥地之一。就在这片土地上,五千年前就曾经孕育过许多支原住氏族部落,其中有一支采用学鸟兽叫声,引食猎捕禽兽谋生存的先民部落,活动在“丰山脚下的清冷之渊”岸边,崇奉清滢潾透的清冷渊水为“图腾”,以“清泠水”名为部落记号,谓称“泠”氏族部落的原住民,即是当今冷氏族人追根溯源之源头“姓氏”雏形祖先在古历史上根源的痕迹依据。伶伦是在丰山脚下清冷渊岸泠部落中出生的成员,被推举接任泠沦氏族部落首领(族长)后,才被尊称为伶伦氏。伶伦是河南南阳人,华人始祖轩辕黄帝近臣,亘古礼、乐、刑、政四要之首的祭祀典礼乐官,发明了十二乐律“律吕”,被崇奉为中华音乐始祖,尊崇为乐神,自名洪崖习巫修道练丹,称洪崖先生、洪崖仙人,曾担任青城山主持,又称青城真人,于黄帝历纪元(公元前2698年)前的伏羲历纪元一千七百八十七年(即公元前2771年)庚戌正月初三日,出生在西鄂山峦之丰山下清冷渊岸下游的泠沦部落中。泠沦自幼聪慧敏捷,好动爱学,酷爱音律,悟性极高,善于观察和分析人与自然的生存矛盾,能知鱼性识鸟音,有听音识度,闻声知物出本领,会模仿复制各种鸟兽鸣叫和大自然中发出的各类声音(即当今口技)。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后,靠学各类鸟兽鸣叫捕捉禽兽,觅食率很高很成功,让部落成员过上了稳定的游猎生活,以巡猎捕兽禽谋生存,领部落择移游狩耕居于石固(今河南长葛县境)一带。传授部落用兽禽鸣叫引巡捕猎方法与乐技后,自寻山修道、行巫、究乐隐去。伶伦离开后的部落新首领,即为当代考古证实的葛天氏族部落(参考邹衡《夏商周考古论文集二》第279页的葛天氏)。由于伶伦的才干,黄帝令泠伦管理宫廷乐典、负责朝廷大型礼乐庆祝与祭祀典礼;派师延(能演奏各种乐器和独弦技巧)协助配和泠伦,共同负责,都是朝廷的重要官员。黄帝认为,劲敌除,大局定,万民顺,天下平,应该举行一次大型的“礼乐”庆典,便赐令泠伦制定乐律。据《中国古代史· 黄帝之政教》一书所载:律吕,昔黄帝令伶伦作乐律,伶伦自大夏之西(注:大夏是指黄河中下游广大区域,黄帝时称华夏,即以涿鹿都城之西面)乃之阬隃(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之雁门山)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鈡之宫。制十二筒,以阬隃之下(注:雁门山古大陵侧面凹地),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 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又曰:案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长八寸七分一曰宫),二曰太簇(长七寸一分二曰角),三曰姑洗(长六寸一分四曰羽),四曰蕤宾(长五寸六分三二曰征),五曰夷则(长五寸三分二曰商),六曰无射(长四寸四分三二)。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长五寸七分四曰角),二曰南吕(长四寸七分八曰征),三曰应钟(长四寸二分三二曰羽),四曰大吕(长七寸五分三一曰宫),五曰夹钟(长六寸七分二一曰商),六曰仲吕(长五寸九分三二)。此乃专门之学,欲知其详,当通《汉书·历律志》,又近代人言,西方人以形色显成音之理,其数与律书吻合……足见中国古术并非诬也。再则《风俗通义》也记载:昔黄帝使伶伦自大夏(注:以涿鹿为中心的华夏——称大夏)之西,昆仑(注:即阬隃,在今山西雁门山并非指崑仑山,从涿鹿到崑仑山下四千多里路,往返需数月,而雁门山四百多里、来回十余天足也)之阴,取竹懈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制十二篇,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五声于是生,八间于是乎出。声者:宫、商、角、征、羽也。音者(器也):土曰埙、匏曰笙、革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诗》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书》也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由是言之声本音末也。综上两书所载,史着正野相同为实也。 泠伦发明了乐律、将“十二侓吕”制作完成情况汇报后,黄帝非常满意,高兴地按乐律“十二律吕”原理亲自体验,谱写了著名《咸池》的曲子,叫伶伦在“礼乐庆典”时演奏。“礼乐”是上古时期十分看重的国家之大事,为华夏文明特征,有则为诸夏,无则为夷狄。轩辕黄帝如此重视大型礼乐庆典,管理礼乐的典乐官职责重大,也是相当辛苦的,伶伦与大猿(冶炼术的发明者)研制、铸造了十二只编钟,还备办了太昊琴、士达瑟、女娲笙、簧等多种乐器。择定于夹钟(二月)乙卯日那天,太阳出现在奎星位时,由伶伦指挥,举行黄帝编写的《咸池》舞曲宫廷大型盛况演奏会。所有大臣和各部落氏族首领都参加聆听、观看,气氛热烈隆重。规模宏大空前的这场礼乐音乐舞会,演奏得非常成功,天空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连飞禽走兽都静下来聆听,呈现出了轩辕时期天下平、万民安的社会团结祥和景象。 泠伦发明的《律吕》问世后,就结束了“靠击石拊石、闻兽嚎舞”的时代,呈现出天地合谐,万物增添灵气,使乾坤定韵,阴阳调节,并突显出群生和、寒署适、百物生、万民安的更新景象。所以《中国诸神起源》一书称“泠伦”为中华“音乐始祖”,敬尊为“乐神”。从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帝作《大章》、舜帝作《韶》、禹作《夏》、汤作《护》、周武王作《武》、周公旦作《勺》等,上古历代帝王传承下来的圣世舞曲名著,没有一位是离开《乐律》、不是按十二《律吕》之五声、八音阶序创作出来的。《乐律》是戏剧、歌曲、舞蹈之源泉,是人类在一切文娱活动中享受喜、怒、哀丶乐的基础根源。历史上从事音乐、文艺、文娱职业者被称为伶人,管理音乐文艺的官员称伶官,这都是人类对伶伦发明《律吕》,奠定牢固的音乐文化基石,赋予了人间欢乐,作岀重大贡献后的纪念,好让后人世代牢牢记住伶伦的功绩。
上古时期,文字初创,书契始开,“泠”“伶”二字通用,泠伦氏后人以名为姓“泠”,泠伶读音相同,字形相近,韵适程度统一,二字均为郎丁切,同是平青来(阳)声。泠伶本从令,令字丛水,是水名曰泠,丛人是弄之意也曰伶。古代曾经是泠伶零三字相互通用。伶字从泠是指(古代切音广韵中之青韵)取之于清泠水名,故伶从于泠古之通用。泠字水名之多,青弋江汇黄山北谷诸水迳芜瑚入长江。《说文》又水出丹阳宛陵西北入江支流;《水经注》关中泠水源出浮胏山,零陵之水南出九疑山北流迳泠道县注入都谿水,又往西北注入流营水;桂阳曲江县之泠水出自泠君山。《庄子·让王》因自投清泠之渊指的就是《山海经·中山经》的丰山,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注:清泠水源于鄂山上;泠溪水在广东乐昌县境;三江水称之三泠;渭又东泠水入焉,北流注于渭等等)。上古文字切音读法,青韵所取的清泠水名标音。所指的是东汉时期,大发明家文学家张衡于公元九十四年游览、考察、访问大川名山历史古迹后,所著《西京赋》,“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句中的清泠水,源头在现今河南省南阳市境域的西鄂山上。于远古母系社会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后,到了炎黄新兴时期,泠沦氏族部落与神农氏族部落相毗邻,居住活动在西鄂山下清泠渊水沿岸。是清泠水边的源住部落,以水名为氏,首领伶伦即泠(伶)(沦)伦,就居住生活在现今河南南阳市境,西南面峰峦秀丽的西鄂山下之清泠渊水流域一带。距方雷氏族部落原住地(西平县一带)很邻近。 冷姓源头始祖伶伦,自伶伦子孙以名为姓,从神农之衰、轩辕兴盛时期的典乐官伶伦先祖起,后人历承夏、商、周、春秋、战国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到西汉时期的淄川太守泠丰止,四千五百六十余年。如周朝大夫泠州鸠,春秋时秦国大夫泠至,战国时期齐国人泠向,与汉高祖敕封庄候之泠耳等先贤都是泠姓。由于泠字与冷字,字形相近,泠讹于冷并非误导。据两千年前西汉时期《汉史》所记载:宣帝元康二年(即公元前六十四年),诏对泠丰时,传呼官误将泠丰呼称为冷丰,上笑而嘉之。以后每次立德立功见帝时,上常称“冷爱卿”,朝廷上下也幽称泠丰为“冷丰”,至后称呼泠丰为冷丰的人多了,连朝廷下旨也是写的冷丰,自此始,泠易冷字于是就定姓相传至今,已历经两千零七十余年。在江西瑞郡诸县冷姓族人存藏的《冷氏家谱》也清楚地记载着:天下之有冷肇丰公,江右之冷肇于谟公也。明白地告知族人,泠丰是冷氏肇姓始祖,两千多年来后裔蕃衍胤承,遍播华夏神州大地。唐朝冷谟候封筠州(今高安市),是冷姓入赣第一人,爵禄世袭,是冷姓蕃衍于江西的定居始祖。根据所征集到的鄂、川、渝、黔、滇冷氏家乘、谱牒中的载述,虽非一辞,但是泠易冷字始于西汉,讹误而定冷字为姓是准确的。承袭后裔嗣孙要务必切记。 窃闻说:冷谓之三国时泠苞战死绵竹,以后他的子孙入晋而改其姓冷。但是,泠苞的子孙入晋后改泠为冷的是何时、何人所为?为何而改?查无实据,也难查到实据。在已搜集、查询、考証的资料和征集到的诸多冷姓谱谍、家乘都毫无记载,此闻应系讹传。 至于《中华姓氏寻根》、《百姓祖宗图》、《百家姓姓氏起源》和《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百家姓》等书中所述的:伶伦因发明律吕,黄帝为了表彰伶伦功绩,赐伶伦以名为姓,或以名为氏之说都纯属误谬,不合情理,冷姓族人切不可轻信。赐名为姓之说法十分牵强,因为伶伦是部落首领的名字,未被黄帝任用之前就已经存在,并非是接受黄帝令创作出律吕之后,受了赐封才有伶伦名字的。即使没受到黄帝任用,不发明十二乐律,也有伶伦之名的存在,怎能说伶伦是受黄帝敕以名为姓的呢?再说,黄帝赐封是有原则的,不会随便赐封任何人,如方雷氏族部落首领雷公,是中医内科发明者,黄帝爱妃嫘祖就是雷公的女儿,可是,黄帝连岳父都没赐封,怎么会赐封伶伦呢?雷公的后代也以雷公之名为雷姓。这是为什么?因为伶伦、雷公和愈柎,都是因炎帝神农氏的失败,被黄帝轩辕氏扩大地域统归的部落。黄帝能认可他们的才干,分别委以重用信任也就足够了。话又说回来,黄帝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都才部份得以赐封姓氏,又怎么会轮到赐封伶伦呢?伶伦谨尊帝令创造发明《律吕》,证明伶伦尽职尽责,完成了黄帝交给自己的任务,使他为人类做出贡献得到了机遇,也证明黄帝用对了人才,实践验证了轩辕和伶伦对人类发展史,都是恃有重大贡献的伟人。 事实说明,泠伦后人以祖名为姓,是人性血缘亲情的必然映证,赐名为姓无史可考,无据可查,切不可信。《姓谱》、《风俗通义》、《山堂肆考》等姓氏史典名著,也没记载有泠伦受黄帝赐名姓之说。倒是《中国姓氏辞典》、《中华万姓溯源》和《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等姓氏专著,和上述姓史名著中所记载的“冷氏姓源来自黄帝乐官伶伦”这一说法,与我江西九江修水《京兆冷氏宗谱》(上世纪末第九次修编)查阅转载宋末元初,瑞郡老谱的记载相符无误。 再申辨:有冷出自姬姓之说,说的是周文王少子卫康叔之后,有封于冷水(陕西白河县),后人以邑为氏姓冷,是《认祖归宗·百家姓寻根》、《中华万姓溯源》两书,未曾查实考证,引用《路史》的错误,这是很深入广泛的错误误导,给冷姓氏族中对历史不了解的部份族群造成了极不良的影响。《路史》一书所收录的民间流传历史内容,虽然可以弥补历史的某些不足,但是它必定是野史,属于民间稗史,难勉带有个人世俗观念、政见倾向、时代色彩。不能排除失实,录用《路史》资料应严肃慎重,对采用的内容必须加以考证。冷出姬姓之说,我们川黔渝《京兆冷氏宗谱》总编组,经详细查考多方面历史资料,实属周成王封小叔姬康于卫国(今河南淇县濮阳一带),监护殷人,称卫康叔,从公元前一一一二年至公元前二零九年,共立国九百零四年后被秦国灭亡,历经四十八任统制者中有七位伯、三十三位侯、四位君。象卫洲吁、卫瑕、卫郑、卫黔牟、卫朔、卫衎和卫辄等,虽有位而非君非侯非伯者中,究竟封的是何人或何人之后?为何、因何事被封邑于冷水的呢?没有依据。贯冷字的山水地名数百余处,既是姬姓(国姓)贵族封邑,为何要舍近求远赐封到秦地的冷水去呢?姬姓派生出的一百九十八个姓氏,均有历史可考,唯独冷出姫姓察不到历史根据。所以,“冷氏出自姬姓”之说法并不能成立,是错误的。查冷姓老谱始著于宋末元初,至今也七百余年,只载录有祥发京兆,姓出伶伦,族旺新蔡,而从未见有冷出姬姓的记载。 因此,特别指出:“冷出自姬姓,卫康叔之后有封于冷水者,以封邑为姓冷氏”之说,是盲目录用稗野《路史》中查无实据的历史猜测,纯系讹谬言词,它歪曲了冷姓氏族的正宗历史根源,是没有历史事实的,冷姓族人不但不能认可,应坚决予以否定。同时,望我冷姓氏族成员,人人都务必要维护本姓氏的尊严、姓格、族格、氏格和人格宗旨,不能攀龙附凤。并要了解吾姓的真实历史根源面貌,谨记“圣人难书二字,天涯仅此一脉。同根泠源古远,世界独自崛屹”,天下冷姓是一家的宗旨理念,让其千秋万代永世承传。 以上内容仅是个人多年研究结果,请族中有识之宗亲批评指正,同时,请冷姓宗亲更进一步挖掘历史资料,共同深入研究氏系溯源,丰富中华冷姓氏族文化。 谢谢大家!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11-23 18:46 , Processed in 0.02223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