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冷氏宗亲网

查看: 3952|回复: 0

涞水县洛平音乐花塔之谜

[复制链接]

771

主题

40

回帖

7358

积分

冷氏族人

积分
7358
发表于 2016-5-6 18: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保定市涞水县西北15公里处的龙宫山上,有座辽代修建的花塔,塔高约10米,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猛然看上去,该塔外观平平,既小又破,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细心看去,就会发现它的奇特之处:首先,整座塔就像一口倒扣的巨钟,钟卯、钟身俱全;塔身1.5米高处应当雕刻佛像的佛龛里,实际上雕刻的却是演奏乐器的乐工;塔是辽代僧侣建的,
演奏乐器的乐工却着汉代军人服饰;塔玄洞上方,雕刻着八对造型准确、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的飞天舞伎。综观全塔,处处散发着古代音乐、舞蹈的强烈气息。
  辽僧建塔不宣传辽传佛教文化而郑重地展示古代汉族的音乐舞蹈,这种反常举动隐喻着什么?谜底在哪里?
  原来,花塔所在之处,就是华人音乐始祖伶伦当年发明乐律、培训乐工、测试乐器音准的地方。因此,这里古称“乐坪”(今称洛平,
古文“坪”“平”通用,“洛”则是“乐”的同音字),山下四个洛平村也由此得名。
  伶伦,又名洪崖先生,是华人始祖轩辕黄帝的一位大臣。《吕氏春秋·古乐》篇载:“伶伦既古仙人洪崖先生”。《列仙传·卷一》载:“洪崖先生,或曰:黄帝之近臣伶伦也”。伶伦能歌善舞,因此《文选·张衡:西京赋》说他:“洪崖,三皇时伎人”。
  乐坪和附近的伶山、釜山、山层崖、云溪峪等地,
是伶伦当年管理后山黄帝庙时经常活动的地方,因此,这里被统称为“洪崖山”,并留有大量有关伶伦的遗址、遗迹和传说。
  《河北日报》2004年8月23日转载的新华社一篇文章说:据专家学者考证,洪崖山是5000年前黄帝部族由西北高原东迁后聚居、生活、发展、祭祀的根据地。史书记载的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就是以这里为中心,其地域北到涿鹿、西到太行,传说中炎黄大战、黄帝战蚩尤、釜山会盟诸侯、黄帝造车、嫘祖养蚕染五
色衣、仓颉造字、伶伦制乐器作五律铸十二钟等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带,至今这里尚存嫘祖洞……釜山、钟模坑等传说遗址。
  文中提到的釜山、钟模坑、伶伦制乐器作五律铸十二钟等遗址均在涞水县境内,炎黄大战等很多事件也是在涞 水发生的,如:涞水旧志中载:黄帝战蚩尤时,曾在境内釜山藏乐;而釜山西侧的伶山,是伶伦研创乐律地方,伶西侧的乐坪(今庆华寺所在地),
是伶伦训练后山祭祀乐工、测试乐器音准的地方。釜山北侧的小山山层崖,其北坡半山腰有一处人称“钟模坑”的地方,相传是伶伦铸造祭祀乐器十二口钟的地方,该遗址附近至今散布着许多冶炼金属时的废渣。《吕氏春秋·古乐》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五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合五音,以施谟诏。”钟模坑北行3公里的云溪谷内,古代曾长满紫竹,相传是黄帝使伶伦伐竹“斩而做笛”之处,因而有“御竹园”之美誉,《吕氏春秋·古乐》载:伶伦在……懈溪之谷砍了12根竹子,做成了12根管子;伶伦当年常住的山被后人称作“伶山”,并建祠纪念;而伶伦训练乐工、测试乐器音准的乐坪,被视为诞生“天音神乐”的神圣之地而在民间口口相传,经久不断,越传越神。佛教一向有将当地民众特崇拜、信服的人或事吸纳为已所用的传统(如汉将关羽被说成是佛教的护法神),因此。辽僧在建塔之时,也将演奏古乐的乐工和舞伎雕刻其上,视其为“神”。而当年鼓吹乐的传承者——如今肩负着后山“后土黄帝”祭祀仪式主持事宜的民间音乐会,每年阴历正月初三伶伦诞辰日,也来这里向塔上的砖雕“乐工”点笙对调,确保丝毫不差地将老祖宗伶伦创造的祭祀祖宗的“天音神乐”继承下来,将祭祀活动中的“请祖”、“送神”的礼仪继承下来,传承下去,以保祖宗香火永世不断。

  这种风俗一直沿袭到解放初期。
其实,花塔砖雕上的乐工,并不是伶伦时期担负后山庙祭祀活动的乐工,而是秦汉时期进入宫廷的民间鼓吹乐。后山庙祭祖活动由宫廷乐工演奏转换成由民间鼓吹乐演奏,发生在秦、汉时期。华夏民族自母系社会起,就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所谓“祖先崇拜”是指人死后,其后代认为死者灵魂仍在,需要活人加以照料,而死者亡灵亦可继续降祥赐福,祛厄禳灾,
保佑后代子孙平安兴旺(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版《中国文化史词典》578页“祖先崇拜”条)。因此,华人对祭祖活动看得极重,不论宫廷和民间,一代一代从不间断。《礼记·祭法篇》载:“有虞氏褅(大祭祀)黄帝而效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褅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褅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褅喾而效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后山祭祖活动自黄帝开始直到商周时期,一直由宫廷负责举行,由部落领袖、历代皇帝亲身拜祭,祭祀仪式严格而隆重。用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话说,那时的部落领袖、皇帝们如“尧、舜这样的军事首长,他们的职务就是军事统帅,再就是担任主祭”。(见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上册第11页)
  到了秦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秦始皇自知不是黄帝后裔,更不愿认吕不韦家族为自己的祖先,认为自己称皇是拜上苍所赐,受命于天,于是改后山祭祖为到山东泰山祭天。
后山宫廷祭祖活动至此中断。到了汉代,汉高组刘邦也认为自己不是黄帝嫡亲后裔,只是民间一个小小的“亭长”,因此,也未恢复后山祭祖活动。
  民间的“祖先崇拜”意识丝毫不比宫廷逊色。宫廷停止了后山祭祖活动以后,民间的祭祖活动仍一如既往照常举行。古代祭祀讲究礼乐,不论宫廷还是民间,祭祖一定要有严格的礼仪和最好的音乐。后山地处北方,接近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最好的音乐当属刚刚兴起民间“鼓吹乐
”,因此,鼓吹乐就理所当然的替代“雅乐”,成为民间举办祭祖活动的乐队。
秦灭燕以后,包括后山祭祀乐工在内的燕国宫廷乐工,除一小部分被秦军抓去咸阳为秦皇服务外,其余乐工大部分散落民间,从此将宫廷祭祀中的“请祖”、“颂祖”、“娱祖”、“送祖”等礼仪全部带到了民间。使得后山宫廷祭祖音乐和祭祖礼仪在民间得以传承变存,经久不衰。
  “鼓吹乐”兴起于秦末民间,汉代初期进入宫廷,
和雅乐、燕乐一起,并称三大宫廷音乐。鼓吹乐成为宫廷音乐之后,主要用作军乐。也代替雅乐用于皇帝祭天、祭庙、郊祭的演奏活动,因此,在民众眼里,穿汉军服饰的宫廷鼓吹乐乐工,就同伶伦训练出的后山祭祀乐工一样,有半仙之体,具备“请祖”、“颂祖”、“娱祖”的本领。传到辽代,民众把他们完全与神等同看待了。
  既然民众将鼓吹乐乐工当成神一样崇拜信服,辽代僧人因势利导,索性打破常规,
将着汉军服饰的鼓吹乐乐工雕刻在新建的花塔上面,再编些“乐工是佛教中的某某神”之类的故事,将民众对宫廷鼓吹乐乐工的崇拜信服转移成对佛教的崇拜信服,以壮佛教声威。
  这就是乐坪花塔砖雕乐工、飞天舞伎的谜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11-23 19:17 , Processed in 0.0304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