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冷氏宗亲网

查看: 3977|回复: 0

广西桂林冷氏宗祠

[复制链接]

771

主题

40

回帖

7358

积分

冷氏族人

积分
7358
发表于 2014-2-26 11: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背靠青山规模宏大的冷氏宗祠
  大殿横梁上的“二龙抢珠”浮雕
  幽深的老祠堂
  大门石柱底座上的浮雕
  “好大的古樟呀!”
  村头树林里的“大鸟蛋”,原来是市政府保护古树名木的标志
  青砖围墙有40余厘米厚
  位于七星区朝阳乡合心村冷家屯的冷氏宗祠,是桂林市郊现存罕见的规模宏大的古祠堂。
  据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4年的实地调查,冷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迄今近250年,主体建筑尚完整。整个祠堂长47米,宽14米,高7米,砖木结构,共四进,中间有3个大天井。各进有3开间。大门内进为殿堂,两边有拱门进厢房,再进去是天井。
  76岁的冷全明老人说,村西边冷氏先祖的墓碑上有记载:冷家的性齐和德齐两兄弟,是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从湖北黄梅县进广西的。到这儿来见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北有鲤鱼山,南有麒麟山,占了“鲤鱼跳龙门”和“麟趾呈祥”的地利,便开辟山林,兴建田园,繁衍子孙,至今有635年,三十二三代人了。
  全明老人打开紧锁的宗祠大门,指着大门前支撑横梁的两条八角棱形石柱说,它们高4.2米,周长1.1米,是当年修建宗祠时从广东用货船运来的。市文管会的人每年要来检查两三次,告诉村人要保护好来,因为像这样长且大的整条青石柱子,在桂北以至整个广西已极少见了。石柱的底座上部为石鼓形,下部为八角棱形,8个侧面上有麒麟、凤凰、花草等浮雕;宽约3米的青石大门,门槛和殿堂中的础石底座上也多有浮雕;各大堂的横梁上也有木雕。它们雕工细腻,禽兽花草栩栩如生,使整个建筑显得典雅豪华。
  冷氏宗祠坐北朝南,背靠鲤鱼山,屋顶覆盖小青瓦,四周砌以3尺多厚的青砖围墙。进了大堂的头门,从前门额上曾挂有“皇恩旌表”的横匾,上面用汉、满两种文字写着“已故处士冷敷南之聘妻”过门后守节、孝敬翁姑的事迹。大堂内进是一个长约9米、三四十平方米大的天井,天井中间地面上铺着大块青石板;进第二进大堂内有香火台,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过了宽大的天井,第三进叫“锡类堂”,“锡”在古汉语里是“赏赐”之意,此堂专门存放皇帝御赐之物,从前曾悬挂有“进士”、“亚元”、“文魁”、“源远流长”等横匾和其它物件。经第三个天井进后堂,从前挂有“石室”匾额,供有孔子牌位,是让读书的学子祭拜的。从后堂眺望出去,两边回廊红色的楹柱衬着青瓦飞檐,殿堂广宇轩昂,雕梁画栋,门外古村屋舍错落,青山隐隐。
  宗祠内墙上嵌有一块石碑,为清代进士、奉直大夫冷时松所镌刻,记录了兴建宗祠的经过。碑文大意为完成伯兄遗志,晚年辞官回家修建宗祠。两年3个月完工,让后人有个祭祀祖先和读书学习的场所。全明老人说,宗祠的左右两侧原建有文昌祠和福寿祠,大跃进时代被拆毁了。
  走出祠堂西面约50米,林木森然,数十株高三四十米的香樟古槐苦楝红枫遮蔽了天日。这些树龄在100年至三四百年间的古木,2006年被市政府列入“桂林市古树名木”,并编了号。林木下有几座冷氏先祖的坟墓,最早的是第一个到这儿来开创基业的“明故祖考性齐冷公之墓”,为冷时松于乾隆二十七年重建。碑文说:“公于明洪武七年自楚入粤,卜宅于临桂东乡之边山下,曰冷家村,迄今四百余年。宗支繁衍,嗣孙不能备载……”冷时松的墓则建于乾隆三十一年,碑文上说:“考,临邑东乡冷家村人,行六,雍正癸卯举人,甲辰进士。任邳州牧。生于康熙乙亥年正月初二日辰时,终于乾隆甲申年五月十八日巳时。”就是说在宗祠建好后数年,他便辞了人世。
  儿孙们遵循家训习文练武,报效国家,后人有官至岑溪学副堂的。原桂林文物考古队队长赵平说,冷氏宗祠的故事很多。1944年11月10日桂林城沦陷后,为打击鬼子的嚣张气焰,不久抗日自卫队在那儿成立。距离市区仅两公里的冷家村,当时处于日军和游击队的中间地带,汉奸和伪军常在那里开赌收税。自卫队多次来突袭,抓捕了不少汉奸,大快人心。
  1984年10月8日,市人民政府公布冷氏宗祠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宗祠基本保存
周昱麟 文/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11-24 01:25 , Processed in 0.0287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