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冷氏宗亲网

查看: 2961|回复: 0

冷家笼匠店

[复制链接]

771

主题

40

回帖

7358

积分

冷氏族人

积分
7358
发表于 2013-12-5 16: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冷家笼匠店
印春林
提起制作与竹有关的器物的匠人,人们都会想起篾匠、笼匠。篾匠是用竹篾编织器物的工匠,以制作或修补凉席、筛子、笸篮等为主,所用材料以竹篾为主;而笼匠制作的器物与篾匠不同,主要制作蒸笼、笼罩、箩筛等。篾匠除部分在家制作外,大多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沿路吆喝,寻找服务对象。在我们这一带,笼匠则是守株待兔,坐在家里或店里,等顾客上门。
黄桥早先有两家笼匠店。一家姓马, 一家姓冷。马家笼匠店原设在福慧寺大雄宝殿西侧,是连家店,后因重建福慧禅寺,迁到本镇东场北村,本世纪初仍在营业,但现在已经偃旗息鼓,算是划上了句号。冷家是在太平天国年间从镇江迁到黄桥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说它是百年老店,一点也不过分。冷家笼匠店的第一代师傅冷如林,10多岁学做笼匠活计,20来岁自立门户,开起笼匠店。起初家店合一,设在家里,即所谓“连家店”他家住十八弯巷子里,这是一
条很奇特的巷子,巷子不足100米长,却转了十和人个弯,也算得上黄桥一景。冷家笼匠店的第二代传人叫冷开洋,他和父亲一道打理生意,后来发现店设在十八弯巷子里,顾客找不着,不利于生意的发展,于是他们凭着多年辛劳所得和亲戚的帮助,于1940年左右在罗家巷中段买了一间门面房,取店名为“冷复兴”。那时的罗家巷名为巷,实为街,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商业街。罗家巷南至双圈门,北接珠巷,全长约160米,宽约4,巷子两边全是店铺,如陆万成杂货店、何益大布店、周家鞋庄、大德生药店、石家银匠店、吴合兴洋货店、徐家衣店、李东扬笔店……。除了东大街、西大街,就算罗家巷繁荣了,四乡八镇的人到黄桥买东西,捎带着买笼、买筛子,冷家父子把店开在这儿,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冷如林师傅在罗家巷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83岁去世。他儿子冷开洋继承父业,也干了几十年,弃世时87岁。冷开洋的儿子冷忠福从小随父亲学手艺,也干了几十年,是冷家笼匠店的第三代传人。冷忠福的儿子冷德生是在小学毕业后才开始学手艺的,学了几年后,恰巧黄桥肉联厂招工,当工人光荣啊,又比做笼匠挣钱多,就当了工人。在随后的年月里,冷家笼匠店基本上由冷忠福师傅一人操持着。2000年,冷忠福83岁驾鹤而去,适逢冷德生从肉联厂退休回家,冷德生子承父业,成了冷复兴笼匠店的第四代传人,冷家笼匠店得以延续至今,成了罗家巷唯一的一家老店铺了。
笼匠店主要是做笼、修笼,也做箩筛。黄桥人有过年做馒头的习俗,人低认为馒头做得好坏,关系到来年的运气,对这件事儿十分在意。自然,蒸馒头的笼成了家中不可或缺的家当,这也就为冷复兴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意。
笼有大小,大笼每扇直径约为57公分,高10公分,这种笼一扇是不够用的,也不经济,必须是多扇。黄桥人从实践中摸索出蒸一锅馒头以十扇笼最佳,故通常称十扇笼为一桌笼。小笼直径约为34公分,高8公分,一桌笼也是十扇。一般来说,大笼蒸馒头,小笼蒸小笼包子、烧卖等。
要做笼,首先得有材料。做笼所用材料主要有四种:笼板、毛竹、元藤、木条。笼板用来做笼的圆形外筐,笼板并不是竹子做的,而是松木制成的很薄的长木板,厚度不足1公分,阔约10来公分,长度依笼的大小取舍。这种木板能让匠人不太费劲地弯成圆形,冷家固定的进货点是常州,那儿的货正宗,价格也公道。毛竹是用的最多的材料,从宜兴进货,宜兴的毛竹质地坚硬,外表光泽度高。毛竹大多数选直径10公分以上的。做大笼时,为了托住笼垫,端笼方便,就要用的木板,将木板穿在大笼中。木板也是买现成的,约为70公分长,810公分宽,23公分厚。元藤也是做笼必不可少的材料,这是为了固定笼箍、小笼把子,用元藤比用绳美观、耐久。俗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笼匠师傅用的工具具有锯、斫刀、铇、榔头、钳子,钻孔用的钻等。
万事俱备,笼匠师傅就可以动手了。人们认为笼匠的活计不复杂,无非是敲敲打打,劈劈锯锯。其实不然,冷师傅做成一扇笼,工序很多,技术要求也很多,像锯、劈、剖、削、扎、铇、磨等一样也少不了。而前三者尤为重要。冷师傅向笔者着重讲了这三点:一、锯要平。买来的长毛竹根据算好的尺寸要锯成几段,这不算难,一般人也会,但笼垫做好后,要锯成圆形,把毛坯多余的部分锯掉,得讲究锯得平整。锯少了,还得再锯,增加了麻烦。锯多了,更不行,笼垫与笼板不能对缝合榫、紧密相连,笼就会漏气。二、劈要直。要将锯得一段一段的毛竹按一根毛竹劈成七开的方法笔直地劈下去,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能等分地劈成七开。三、剖要匀。劈成的毛竹按四层剖开,最里面的一层用作子扣,二三层用作箍,最外面的一层当衬里。做这活计时,要精神集中,技术到位,拿捏得恰到好处。冷师傅说,这三种技术并不是轻易学到手的,功夫不到家必定会浪费材料,事倍功半。
说来也巧,冷家人姓冷,对人也似乎比较冷淡、寡言少语。冷家四代笼匠师傅有一个共同习惯:一早从家里来到店里,开门后往小凳上一坐,右腿上放一块厚布垫就开始干活,坐下来就很少动身。虽然门外巷道里人来人往,他们头也不抬,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干笼匠活。有时邻居、熟人向他们打招呼、问声好,他们只是冷冷地随口应着,不去看是谁。一旦有人上门谈生意,他们才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向迎,有时还需给顾客递支香烟。生意谈好后,又一屁股坐下来继续干活。冷德生师傅对笔者说,不是他的架子大,一个做笼匠的有什么架子可拿呢?不是不愿意跟人交谈,实在是不想丢下手中的活计。如果边说边做,说不准割了手,劈坏了材料。所有工序他都要求自己一丝不苟,马虎不得。他说笼匠功夫全在手上,做活计靠的是耐心、细心、专心。笼匠活计看起来不费多大体力,但手上的功夫不是吹的,是靠多年的劳作积累起来的。这活计看似轻松,实际上累人得很:整天屈着腿、弯着腰,一天连续干九个多小时,晚上收工时连站起来都费劲,没有落个腰椎间盘突出真是老天爷保佑!他说,做笼匠的辛苦一辈子挣不了多少钱,只能养家糊口。谁让你干了?推不掉呀!一些老顾客打电话,甚至找上门来,请你做扇笼或修扇笼,看看人家着急的样子,自己反倒觉得过意不去,你不好回人家,只得继续干。
随着铝制蒸笼的出现,木质蒸笼逐渐被替代,笼匠也和其他匠人一样将淡出人们的视野。冷德生今年71岁了,两个儿子有自己的事业,他们不再会继承父亲的手艺了。他呢,仍然默默无闻地坐在那张磨光了的木凳上,他那双粗糙的、满是划痕的双手,还在传承着祖宗的手艺,守护着古老的传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11-23 21:58 , Processed in 0.0337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