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胶东平度、高密、胶州三地冷氏族谱,二支十九世伯鹤公搜集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族谱资料,对胶东冷氏的由来、分迁和繁衍发展,做了多方面的整理分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仍有许多问题没有理清,有些提法也自相矛盾。但他大胆地更改二支世次,使得三地世次统一,这是对我们胶东冷氏的巨大贡献。
1、 更改世次的缘由
不管是祖辈的传言,还是平、高、胶三地族谱的记载,都说胶东冷氏是一家,祖上三兄弟自胶州黄埠岭分迁,长兄赴平度,二弟迁高密,惟三弟不迁,留居胶州。数百年后,发现高密二支与平度、胶州世数不一,为了合修族谱,二支需要更改世次。
2、 更改的方法
二支原谱以恕公为始祖进行排世,更改后在恕公前加了六世,恕公成为七世。恕公之前皆列为失传,恕公之后所有后人均加六世,使之与长支和三支世数一致。
三、更改的依据
这里所说的依据,是指加六世的依据,即伯鹤公为什么认定二支比长支和三支差六世,而不是差五世或七世呢?伯鹤公在《高谱》“旧跋 ”中说:“自吾氏三支超岩祖考之,迄予身十有九世,而长支开首失传七世矣,次支开首失传六世矣,然则世数之不失,不猶幸有三支始祖乎”;“吾氏原藉云南,宋末適青,元初发莱,我始祖兄弟三人,长次失传,惟三支始祖,猶幸不失,故知至予身为十九世矣”。
以上两段文字似乎说明,伯鹤公是以超岩公为三支始祖,以此考之,得出他本人应为十九世,比他原来的十三世差了六世,因而决定二支所有人加六世,实現与长支和三支世数的统一。但他并没有说是如何考证的。实际上从《胶谱》看(伯鹤公只能見到义公或枚公所修胶谱),从超岩公处是无法考证的。正如他自己说的:“查黄埠岭族谱,超岩祖以后,自二世至于十世,皆不知何名何字,配何氏,子何人,其列于谱者,亦復不少,若进士,若举人,若岁贡,或作县令,或为敎官,皆自州志查出,不知其为何世焉,则亦付之为失传已耳。”试问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考证出二支比长支和三支差六世呢?
仔细对照研究三地族谱,从《平谱》光炜公写的《始祖名次序》可見端倪。光炜公说:“吾於吾族为十九世,伯鹤弟於其族为十三世,始思自元而明,而清,四百余年,豈至其身仅十三世耶?况吾族現在七世,彼族自現在七世,其有所失,不问可知。”从这段话可知,他们是深入讨论过世次问题的,也做过社会调查。两地当时在世族人都是七代人,世次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大体一致的,只要将两地最大辈到最小辈一一对应即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二支差了六世。所以长支十九世的光炜公也就称十三世的伯鶴公为弟了。当然,加六世是否正确,还需要验证。
四、验证
伯鹤公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修谱,更改了世次,三十一年后,同治八年版的《胶谱》客观上验证了伯鹤公修改世次的正确性。
历史上,由于“壬午兵火之变”(指崇祯十五年,即1642年,清兵攻占胶州、诸城之战),使梦魁公首修《胶谱》失传。而二百多年后的同治八年版《胶谱》(1869年)又出現了梦魁公首修族谱的序言,序言中说:“我冷氏自益都迁胶,六世单传,至七世生兄弟三人,长支適平度,次支徙高宻,惟三支仍居胶邑。”在正文中也二至十世俱全,其中七世为忠、恕、思三兄弟。这说明同治八年修谱时,又找到了梦魁公的首修族谱,很可能是二十一世振玉公家藏。振玉公在同治八年版《胶谱》序言中说:“我冷氏自元迁胶,一干三支,累叶相承,家藏谱纂,由来久矣。”由于伯鹤公从未見过梦魁公的首修族谱,不知忠、恕、思为七世三兄弟,其改世次后,恕公为七世,与梦魁公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的首修族谱一致,验证了其加六世是正确的。
五、关于分迁平高胶之三兄弟及世次
伯鶴公更改了二支世次,从而对分迁平、高、胶的三兄弟,有了不同提法。那么三兄弟到底为谁,是祖上几世?纵观三地族谱,主要有以下三种提法:
一是忠、恕、超岩为三地始祖说。二支原谱以恕公为始祖,伯鹤公秉承原谱的观点,以忠、恕、超岩为三兄弟,分别为平、高、胶三地始祖,并将这一观点传给了平度光炜公。
二是长次失传,三弟超岩公为三支始祖说。这一说法源自伯鹤公所修《高谱》,其子殿馚公继承了这一观点。
三是忠、恕、思为七世三兄弟说。这一说法源自梦魁公天启版《胶谱》,同治八年版《胶谱》照搬了这一说法。
現就这三种说法,做具体分析。
第一种说法不成立。首先从名字本身分析,忠、恕是单字,超岩为双字,这不符合中国汉族亲兄弟的起名习惯。伯鹤公为证明这一说法正确,曾对光炜公说:“讳超岩,为元帝所賜,故名号有異。”其实这和三支冷适公所说元帝赐地几十顷一样,是民间传言,并无史籍记载;或者就是伯鹤公的凭空想象和自园其说,就如他自已主观地认为“修陵画影皆初时事",就将史书、州志、族谱都记载的“至正年间”为元顺帝画御容硬改为“元统初”,既无依据,也无道理。对于超岩公的名字,我在《胶东冷氏始祖考》一文中,有过论证。即元末志书《秘书监志》所载,姓冷名说,字起岩(岩字在书中空缺),如果不认可这一点,那就彻底否定了超岩公为元帝画御容,而“擢秘书监”的各种历史记载了,因为在元代秘书监中任职的所有官吏中,只有一个姓冷的,即冷说。从元末的《图绘宝鉴》、明代的《画史会要》到近代的《中国画学全史》等诸多绘画史传类著作中均有元代画家冷起岩的记载,而名字冷说却鲜为人知,这说明他是以字传世的。而名字冷超岩只在明未和清代的州志和家谱中出現,这很有可能是后世的笔误。因为《秘书监志》的作者是冷起岩在秘书监的同事,是不会写错的。成书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这时起岩公刚给元顺帝画完御容四年时间)的《图绘宝鉴》给起岩公作传,也不会写错。如果元顺帝真的赐名超岩,本人为何不用?又岂敢不用?《秘书监志》和《图绘宝鉴》又怎敢不用?
其次,从时间上分折,超岩公是元末明初人,主要活动在元代后期。传说三兄弟分迁是在明初,《高谱》在恕公处是这样记述的:“原谱以恕公为始祖,……,以恕公为洪武时人”。三弟超岩为元末人,二哥为明洪武时人,本身就不通,即便明初三人都健在,忠、恕也应年令很大了,这时再外迁的可能姓也不大。
所以忠、恕、超岩为三兄弟是不成立的,伯鹤公自己也否定了这一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伯鶴公改世次后,否定了第一种说法,而推理出来的。首先根据《胶谱》认定超岩是三支始祖,而改世次后,恕公为七世,自然不可能和超岩公是兄弟了。所以才提出了“长次失传”的说法,在《高谱》始祖一栏里记为“相传自胶州黄埠岭迁居高密紫兰庄,其始迁之时,或为宋末,或为元初,固不可知。而始迁之人,或即此公,或在此公之先,或出此公之后,亦不可考。然其以此公为始祖,则自黄埠岭超岩祖定之也旧传。”这段话实为糊塗话,不仅“此公”是否始迁之人不确定,始迁之时也不确定(其实不管是宋末,还是元初,超岩公都还未出生),这些我都不管,反正“此公”就是始祖,而且是自超岩祖定之的。
伯鶴公之所以改变对三兄弟的认定,不是有什么依据,而是改变世次后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园其说。其实是因为他不明白二支与长支和三支世次不一的真正原因所造成的。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不仅自始至终没有谈世次不一的原因,而且他还因更改世次而否定了忠、恕为平度和高密的始迁之祖。实际上,始祖一般都是始迁之祖。后人以他为一世祖进行排世,代代相传。后人再迁移,就有两种排世方法,一是带世迁移,迁出之后延续原迁出地的排世;二是迁出后以迁出之人为始祖重新排世。胶东冷氏三兄弟分迁后,三支留胶不迁,自然延续原来的排世,长支是带世迁出也延用了原来的排世,而二支迁高后则以恕公为始祖进行了重新排世,这才是造成三地排世不一的真正原因。
第三种说法即三支梦魁公说的忠、恕、思为七世三兄弟说。由于梦魁公首修《胶谱》已失传,所以只能在同冶八年版《胶谱》中看到。这也是現在多数人所认同的说法。
首先从名字上看,三人都是单字,且均是上下结构的心字旁,完全符合兄弟起名的传统习惯。
其次,从时间上推算,因为梦魁公为十三世,和七世相差六世(中间只间隔了五世),时间不算久远。且七世是三兄弟分迁,八世鼐公“始列科名”(明宣德丙午科举人,州志有记载),九世是三兄弟復分为胶州三支,这都是冷氏族中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短期内不易失传。至于十世,已经是梦魁公的曾祖父了。所以梦魁公的说法,可信度较高。我在《胶东冷氏始祖考》一文中否定了超岩公为一世始祖,也对“六世单传”有怀疑,但七世及其后应是可信的。另外,鼐公是明宣德丙午科举人,即1426年中举,其出生在1400年之前的可能性较大。其为思公独子,身前很可能有姐姐和早夭的哥哥,其与思公的年令差可能较大.那么思公元末出生的可能性就较大 。因谱中思公名下记有“勅封修职郎,西平县训导”,而金、元时期没有修职郎这一官职,所以思公应明确为明代人,但明初时年令不应很大。而忠、恕为兄,明初应已是成年人,可能已经成家,所以忠、恕在洪武初年是具备外迁条件的。
纵上所述,因为二支与长支和三支世次不一,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长支是带世外迁,二支是迁移后重新排世;二是分迁之祖(忠公与恕公)不是一世;三是三地的世次之差就是分迁之祖与一世祖的世差。同治八年三支修谱时梦魁公首修《胶谱》的发現,证明了伯鶴公更改世次的正确。也互为印证了忠、恕就是平度、高密的始迁之祖,忠、恕、思就是七世三兄弟。
胶东冷氏第二十六代孙 启厚
二零一八年八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