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平度冷氏 于 2018-3-5 10:29 编辑
平度、胶州、高密三地冷氏族谱关于冷氏始祖的由来,说法各异,无有定论。 长支平度修谱最晚,只知兄弟三人由青(益都)迁来(由传说知),而不知始祖为何人。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才从高密伯鹤公处知道平度始祖讳忠,为长;高密始祖讳恕,为仲;胶州始祖为季,讳超岩(为皇帝所赐,故名号有异),所以平谱认忠为始祖,“按世次推当南宋时”。 次支高密修谱以恕公为始祖。到伯鹤公道光十八年(1838年)第三次修谱时,为了与平度、胶州统一世次,在恕公前加了六世,虽然在旧跋中说“故超岩祖为三支始祖则可,以超岩祖为三支发莱之人则不可”,但在家谱正文中,仍记为一至六世失传,并未将超岩公列为一世始祖。同治八年其儿子殿馚公修谱(即现存版本)亦然,只是谱中另外有一插页,插页以超岩公为始祖,一至六世齐全,现对照胶谱,证实是后来从同治版胶谱抄过来的。 三支胶州先后四次修谱,均以冷超岩为由青(益都)迁胶之人,也即胶东冷氏始祖。但仔细研究四次修谱的关系,却可以看出其中大有不同。从现存两个版本的胶谱来分析,嘉庆十五年版只记载了冷枚公和冷义公两次修谱的序言,且对始祖的记叙内容一致,两个序言均未提及梦魁公的第一次修谱。这说明枚公修谱时,天启版首修族谱已失传,这与平度一敬公赴胶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即“其本来族谱,遭壬午兵火之变,尽失其籍”。所以枚公二次修谱应是重修,一世为超岩公,二至十世缺失。义公三次修谱是在此基础上的续修。而同治八年第四次修谱,有了三点变化,一是首次出现了梦魁公首修族谱(天启版)的序言;二是族谱正文二至十世俱全,首现“六世单传”;三是在抄录枚公和义公的序言时,做了改动。这说明第四次修谱时,又找到了天启版首修族谱,并完全采纳照搬了该版本。对枚公和义公序言的改动,也是为了对应天启版的内容。改动主要有两点,一是将原序言的“元至正间超岩公徙居胶邑”,改为“元至正五年”,明确了东迁的具体时间,但不知是何依据。二是将原序的“延及孝廉焕然公已阅十一世矣”改为“延及孝廉梦魁公已阅十三世矣”。虽只是一个人名的改变,却含义不同。原序的意思是枚公修谱时,二至十世失传,修谱从十一世焕然公开始。而改动后则表示,始祖迁胶后,到梦魁公修族谱时已阅十三世矣,而没有二至十世失传之意,完全改变了枚公原序言的含义。 以上是平、高、胶三支族谱对始祖的记述,由于三地初始修谱都较晚,缺失史料,修谱主要靠逐户走访,近世靠抄录老主,远世只能靠查找志书记载,查知几个名人的名讳,而又不知世次。谱中所记,大多来自口头传说,难免出现偏差,既有误传,也有误识(认识和理解的偏差)。经对三地族谱的对照研究,并尽可能地查阅有关史料,现就胶东冷氏始祖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供族人参考,也愿与有兴趣研究的族人讨论。 一、关于胶东冷氏名人冷起岩 研究胶东冷氏始祖,就必须弄清冷起岩的情况。 冷起岩,元代画家。在史籍资料中称冷起岩,在家谱和《胶州志》中称冷超岩,《冷氏显名纪略》中称“原讳超岩”。高密十九世伯鹤公曾说“超岩”之名为元帝所赐(见平谱卷乾一冷光炜《始祖名次序》)。元末《秘书监志》记为“冷说,【字起?,……】”。古籍缺失一字,当为岩字。 (一)关于起岩公的历史记载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家谱记载。胶谱嘉庆十五年版正文中记述:“始祖,自元时至胶,贯益都”,“超岩,性聪敏,多技能,图画精妙,而写神尤逼真。至正间尝写顺帝容,称旨,赐绛衣,擢秘书监,号一手先生。且性至孝,友人雅重之”。胶谱同治八年版,记述基本相同,只是最后加了一句“载州誌,原载登郡誌”。而光绪元年版的《冷氏显名纪略》则说:“初公系登州人,元时徙居胶东。”其他记叙与家谱同。 二是地方志记载。现存清代康熙、乾隆、道光三个版本的《胶州志》对冷起岩的记述与家谱的记述是相同的。(实际上家谱上的记叙很可能就是来源于《胶州志》),只是道光版的《胶州志》在开首多了一句“旧志登州人,元时徙居胶”。奇怪的是,康、乾两个版本的《胶州志》均无对冷起岩籍贯的记载。而新编《胶州市志》则明确记载“籍贯:胶州;职官事迹:官秘书监,擅书画,尤工人物,曾为元顺帝写真容”。 三是史书记载。《中国画学全史》、《画史会要》、《图书宝鉴》等绘画史传类著作,对冷起岩均有记载,但大多比较简单,只是在民间肖像画家中提到名字而已。而成书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的《图书宝鉴》,是画家传记类著作,记述较细,在卷五中记有“冷起碞,居京师,工传神,至正间尝写御容,称旨。”(古碞与岩同)。 (二)起岩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地位 起岩公,是元代后期的民间肖像画画家。元代是蒙古族统治,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北方汉人是三等人,文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底下,多不得志。伯鹤公在族谱序言(附于胶谱嘉庆十五年版)中说:“超岩祖,盖画士也,寓京,开茶铺……”。这一说法应当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寓京”,是欲谋求功名前途也,开茶铺是为谋生也。幸运的是,因召画御容,称旨,而受封,即擢秘书监,从而在元末也步入仕途。 (三)起岩公的召画御容 元顺帝在位时,随着蒙古族统治地位的衰微,社会动荡不安,宫廷的绘画活动进入衰弱期(1333-1368年),再加上元顺帝对书法的喜好和热情大于绘画,当时宫中已几无著名画家供职,更没有形成宫廷绘画活动中心,宫廷有所需时,才临时征召画家进宫。起岩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能有幸被召画御容,称旨而受封。当时起岩公应当已“寓京”多时,在社会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四)起岩公的官职 “擢秘书监”,单从字面上理解,擢即提拔,“擢秘书监”就是提拔为秘书监,其实不然,这是长期以来的一个误解。“秘书监”既是官署名(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的机构),又是官职名,即秘书监的长官,一把手,元初是从三品,到大德九年(1305年),升为正三品。作为一个民间画士,因给皇上画一次像就一下子提拔成三品大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元初至元十六年(1279年),宫廷大画家刘贯道曾为裕宗写御容,称旨,也只是“补御衣局使”,从六品,主管皇室的服装设计、采购、制作与管理。更重要的是,到至大四年(1311年),已将官职名“秘书监”改为“秘书卿”,从此后,再无“秘书监”这个官名了。所以起岩公的擢秘书监,就不能理解成提拔为秘书监,而应理解为提拔到秘书监,也就是在秘书监为起岩公安排了一个工作而已。由元末在秘书监工作的王士点和商企翁同撰的《秘书监志》,是记录和反映当时秘书监工作的志书,内容丰富详实,元初立监以来秘书监的建置、沿革、典章、故事,无不倶载,特别是后面罗列的职官题名,纤悉详实。编查在秘书监任过职的大小官吏和差役,只有一个姓冷的,在卷十秘书郎的任职名单中,有“冷说,[字起?,胶东人,特奉]”。由于起岩公被提拔到秘书监任职,而唯一一个冷姓官员又名“说”,字“起?”,如果古籍中缺少的这个字是个岩字,就对上号了(古人很多人以字传世,而名反不为人知,伯鹤公用的就是字,而不是名,其名曰青田),再加上又是胶东人,时间也对(至正年间),所以说起岩公和冷说应是同一个人。这样“特奉”二字就可以理解成奉旨任命的了。秘书郎是正七品官,专管图书收藏及抄写事务。 (五)起岩公的任职时间 虽然《秘书监志》中并未记载起岩公的任职时间,而只有“特奉”二字,但从至元十四年设置秘书郎开始,到至正二十四年十二月,八十八年时间,共有七十一人在秘书监任秘书郎,都是按时间先后排序的,起岩公是第六十三位,其前面是至正二十年三月就职的王敬礼,其后两位也无任职时间,再后就是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就职的朱渠,所以起岩公的就职时间就应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前后,而且任职时间很短。因秘书郎编制是二人,从起岩公就职到至正二十四年十二月,只三四年时间就更换了七八人,更替是很快的。起岩公因画御容而擢秘书监,所以起岩公的就职时间,就是为元顺帝画完御容的时间。这与史书、州志及家谱的记述的至正年间是一致的,只不过《秘书监志》提供了更具体的时间罢了。至于伯鹤公将为顺帝画御容的时间人为地定在元统初(1333-1335年),并无依据,而是自己主观认为“修陵画影皆初时事,非临终时事也,故易之”,即故意改之,是不妥的。 (六)起岩公出生时间的大体推算 既然起岩公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前后为顺帝画像的,那么我们估算他当时的年龄,就可以大体推算出起岩公的出生年代了。多种绘画史传类历史著作中,都记述起岩公“居京师”,而没有记述他的籍贯,说明他已在京都居住时间较长。同时,作为一个民间画士在京谋生,能被召画御容,一定是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这也需要时间的积累,以此推断,其年龄不会太小。但其年龄也不会很大,之所以说不会很大,是因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元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在京谋生不易,求取功名更难。至正十七年二月,农民起义的红巾军已攻陷胶州,至正十九年胶州蝗灾,大饥,人相食。这时如果已进入老年,仍未功成名就,混出个名堂来,一般就得离京回乡了。所以不走,就是人还未老,还抱有希望,还有奔头。终于等来召画御容的机会,此时,应该不会超过五十岁。以此推算,起岩公的出生应该在1310年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