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冷氏宗亲网

查看: 1123|回复: 0

考生试场紧张如何调节

[复制链接]

4603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834
QQ
发表于 2008-3-21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生对即将到来的高考看法不同,导致考生的心态不同,因此认知调整是心态调整的重要途径。有的人把高考所在的六月称为“黑色六月”,有的人把高考看成是决定命运的考试,有的家长和教师跟学生讲“成败在此一举,关键在此一搏”,这些话表面看上去是鼓励学生的,但它的弊端却非常大,因为只有一搏,没有二搏、三搏,又决定命运,学生自然就紧张了。正确的认识应该是:高考是学生三年考试当中的一次重要考试,但不是决定命运的考试,高考对于考生来讲,是学生成长当中的一个历练过程,从人生成长的经历这个角度来看它没有失败者。因此,我们应坦然面对高考,感谢高考,愉快高考。   一、了解紧张原因,正确认识紧张
  紧张是由紧张源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紧张源既有心理因素也有客观社会因素,紧张既和紧张源有关也和人们对紧张的认识和评价有关。考生和家长们对紧张的正确认识应该是:紧张并非都是消极的,考生在备考复习当中和在考场上,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有利,它有利于集中考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潜能。反之过分的松懈不利于考场的发挥,就像运动员在参加百米赛跑等发令枪的时候,一般都采取的是:身体微微下蹲,腿部肌肉适度绷紧,保持适度紧张,这样才能跑出好成绩,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防止的是过度紧张,过分的紧张变成了焦虑,它会影响考生的发挥。
  二、掌握万灵公式,克服紧张烦恼
  一些成功人士在总结成功经验后提出消除紧张三部曲,亦称消除烦恼万灵公式。方法简单,效果明显,具体做法如下:
  ⑴冷静地问自己引起紧张的原因是什么,担心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⑵接受这个最坏的结果,而不是拒绝它,如果拒绝就容易引起紧张;
  如一个考生模拟考试当中,成绩是位于一表和二表之间,考上一表的把握性并不是很大,但又不接受二表,认为考上一表院校就是成功,考不上就是失败,带着这种心态迎考、备考,必然会带来紧张,正确的认识是能考上一表更好,考上二表也可以,二表毕竟也是接受本科教育,也是考上大学了,二表院校和一表院校之间对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来讲是有点区别,但这个区别并不影响考生的成才。以师范教育为例,哈尔滨的教师中本科考的是二表院校,但后来却成为名师的大有人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接受了二表院校,心理放松,考试时正常发挥,考生上一表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三、进行放松训练,帮助心理减压
  精神紧张可以通过肌肉紧张来表达和强化,身体的放松也可缓解和消除紧张,肌肉放松疗法对焦虑、抑郁等都有较好的冶疗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在一个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无噪音的环境中,让自己平躺下来,衣服要宽松,脱掉鞋,闭上双眼,深呼吸,让身体和精神都平静下业,用力握紧双拳,绷紧两臂肌肉 5 秒钟,然后缓缓松开拳头,伸展手指,放松 15 秒钟,再缓缓收拢五指,握紧双拳,绷紧肌肉 5 秒钟,再缓缓伸展手指,放松肌肉,然后依次放松下肢、臀部、腹部、头、颈部。注意,肌肉放楹时要做到两个结合:首先,与自主想象相结合,体会温暖、愉快、轻松的感觉,使大脑和肌肉同时放松;其次与深呼吸相结合,同时还要有信心有毅力持之以恒。
  四、遗忘紧张源,多用肯定性语言
  心理学家认为,对紧张源的遗忘是有效控制紧张的技巧,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成为紧张源,是由于人们把它当作紧张源来不断提醒自己。考生在考场时反复提醒自己“我千万别紧张”“我千万别紧张”,这实际在提醒自己我很紧张。心理学家认为:现实生活中,每种消极的陈述或自我对话都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特殊紧张源的作用,消极的陈述不仅增加紧张感,而且还会防碍个人自信心的发展。心理学家提出消除紧张的正确的做法是,不再使自己注意特殊事件所引起的威胁,在自我对话时使用更加积极的语言,如“我千万别紧张”就不如说“我心态很放松”。
  五、正确认识自己,期望适度合理
  做为高考的考生应当给自己准确定位,正确认识自己:“我是谁?我的长处是哪里?自身存在哪些不足?我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排到什么位置?是一表院校,还是二表院校或三表院校?”此时考生自己的期望值一定要符合实际,可以略高一点,但不能定的过高脱离自身实际,期望值过高,自己很难达到,就容易否定自己,产生挫折感,引起心理失衡,从而导致自卑,陷入抑郁。正确的做法是:定位准确,目标适当降低,学会目标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11-24 03:05 , Processed in 0.0257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