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我的乡村学习网

查看: 3638|回复: 0

(三)大禹史料解译

[复制链接]

447

主题

41

回帖

19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13
QQ
发表于 2020-8-31 16: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大禹史料解译

1.九州
  九州,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中。《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州是汉语一级通用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州的古字形像水中有小块陆地,本义是水中的一块块陆地,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洲”。“州”又用作中国古代的地理区域划分单位,后来演变成一种民族自治行政区划。《说文解字》说: “水中可居者曰州。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九州主要是思想史的一个概念,并不是历史真实情况。不同的史料中“九州”有多个版本,但主要是以战国行政区划作为基础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托古改制的规划,并非上古史实。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而自汉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  ,又称为“汉地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中有幽州与营州,没有青州和梁州。《周礼》中有幽州与并州,没有徐州和梁州。《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商朝时期使用的甲骨文,只掌握在贵族和巫师阶层。目前出土的甲骨文有10多万片,其中破解的文字不足三分之一,对于九州名称的记载尚未发现。根据山西陶寺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夏朝文字可能还不成熟,大多是简单的刻画符号。那么,比夏朝更早的大禹时期,存在能够命名九州的成熟文字吗?目前国内考古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大禹后世的夏朝都不足以称为国家。因为在夏朝时期,华夏大地上还同时存在着四川巴蜀的三星堆文化、山东的东夷文化和内蒙古的夏家店文化,这3种文化的发达程度均不弱于夏朝,夏朝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很小。既然大禹时期并未统一华夏大地,那他如何去划分天下九州呢?《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

字形演变流程图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4232/wps1.jpg
象形字。其甲骨文(图1)自上而下的三条曲线是“川”字,表示河流;中间的小圆圈,表示水中有块陆地。所以,“州”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诗经·周南·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句子,这“洲”本来应该是写作“州”的,“在河之州”就是指在河中的一块小陆地上。金文(图2)的“州”基本上与甲骨文相同。小篆(图6)就复杂了。三支水流都加上了小陆地。而隶书(图7)、楷书为了书写方便,把三块小陆地变成了三个点,写成“州”。
表“水中的陆地”是“州”的本义。后来“州”被用来指行政区划。当“州”有了第二个意义时,人们为了对二者加以区分,就在“州”上加上三点水,造出一个新的形声字“洲”,专指水中的陆地;“州”的意义也固定下来,只指行政区划的单位。这种和县同级的区划单位“州”被取消了。但这种行政区划的名称还保留在许多地名里,如杭州,苏州。
2. 涂山氏女
   涂山氏女,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大禹的妻子。
   涂山,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夏之兴也以涂山。”
   涂山之地,目前有很多说法,安徽涂山最为接近史料。
涂山是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的山峰,距怀远县榴城镇东南3.5公里,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河对峙。
  涂山古名当涂山,俗名东山。《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怀远县志》载:涂山,亦名当涂山。涂、荆二山原为一体,后经断裂切割和流水冲刷遂分隔河夹峙两山,形成淮河上著名的小三峡之一。
   《左传·哀公七年》:“ 禹合诸侯於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杜预注:“ 涂山在寿春东北。”《史记·夏本纪》:“予辛壬娶涂山 ,辛壬癸甲, 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司马贞索隐:“ 皇甫谧云‘今九江 当涂有禹庙’,则 涂山在江南也。”参阅《太平寰宇记·濠州》。
   西周中期,周穆王曾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本段涂山内容来源:百度词条)
   涂氏,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淮河流域的涂山氏国。涂氏发源于滁河流域,长久以来是江西省、安徽省一带的盛族,尤其宋、元、明、清之际,他们人才出 ,备享盛誉。在古代,这条河不叫滁河,而叫涂水,涂氏家族的祖先,便由于居住在涂水之旁,因而“以水为姓”,这就是《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说的:“洪州人,因水为姓”,另外,《通志氏族略》也记载说“南昌洪州有涂氏,因水为姓”。
   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涂姓郡望有二,一为南昌县,一为豫章郡,二者都表明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涂姓曾长期兴盛于今江西南昌。那么,涂姓是如何从安徽迁出,并繁盛于豫章?据曾任省谱牒研究会会长的姓氏文化专家王炯尧介绍,江西涂姓人口集中,豫章郡是涂姓最知名的郡望,普天下的涂氏至今仍然世代沿袭“豫章”堂号。(南昌旧称豫章)
候人歌》只有短短四字:候人兮猗!
《候人歌》记载于《吕氏春秋·音初篇》: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注解:被现代音乐界津津乐道的上古“好声音”,为《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的一篇歌辞,被后人称之为《候人歌》。《候人歌》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首中国恋歌。
相传,涂山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中原各方国中势力最强。皋陶为涂山氏首领,禹任命皋陶为刑官, 两族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盟,对大禹治水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据《尚书舜典》记载:帝舜之时,大禹为司空,皋陶作士,伯益为虞。禹即帝位后,皋陶、伯益迭为首辅,涂山氏成了夏后氏最倚重的力量。为了进一步获得族的支持,大禹便携同女娇,在涂山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准备与共工决一死战。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者万国”;《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正是涂山之会,确立了禹的天下共主地位。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会议开始后,当时有个叫汪芒方国的部落首领防风氏,被共工收买了,有意怠慢大禹的命令。大禹当机立断,就在会上杀了防风氏以儆效尤
大禹治水,大禹娶涂山氏女,建立涂山氏国”的传说一直困惑着人们,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市文化局不间断地对蚌埠西郊的涂山进行科学探讨。专家们对涂山脚下的禹会村进行了试发掘,探测到50万平方米的地下遗址,并且有重大发现。“涂山氏国”遗址有望证实,也有望填补中华文明探源的空白。
曾经主持发掘蒙城尉迟寺遗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王吉怀主持了这次禹会村的考古工作。遗址面积大概有50万平方米,考古人员发觉了非常丰富的器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出土的东西让他很高兴,这都属于龙山文化比较常见的东西。而且更典型的呢,就类似于这样的,鬼脸式的鼎腿,这个是最典型的龙山的东西。所以判断它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遗址,那就距今四千年前后的。
这个时间段印证了传说 中大禹治水,大禹娶涂山氏女和禹会诸侯于涂山的传说。《史记》记载“夏之兴也以涂山”。地理位置吻合,地下又有大型建筑遗址,使“涂山氏国”的记载有了被证实的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表示龙山文化就正处在这个阶段,它就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了,已经到国家形成这个门槛迈进了。另外我们还相信这个禹会遗址跟大禹治水有关系
禹会村遗址已经列入“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课题,正式发掘也将开始。大量尘封地下几千年的秘密也将逐渐被揭示!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3. 三苗
   三苗,中国上古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部落名。又叫“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
《战国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据《尚书·吕刑》记载:苗民,谓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汉魏学者多言三苗是以蚩尤为君的九黎部落後裔。尧曾与三苗战於丹水一带,并将其部分人放逐于三危,禹征伐三苗,大败苗师,三苗从此消失于历史记载中。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4232/wps2.jpg
  上古时代,众邦纷起。三苗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强大部落,三苗即苗蛮集团。与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一样,苗蛮集团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部族,而且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当发达,完全能够与黄河流域相媲美。
  “蛮”在上古时代指的是相对于中原地区“华夏”大地而言的南方部族。
尧、舜、禹时,都有多次征讨三苗。尧时,《吕氏春秋·召类篇》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舜时,《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四罪而天下咸服”。
   禹时,《韩非子·五蠹》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征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虽然帝舜“迁三苗于三危”,但是也只是取得了局部胜利,甚至舜帝之“崩于苍梧之野”可能也与苗蛮密切相关,所谓的“南巡狩”可能就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因为郑玄做注就说:“舜征有苗而死,因留葬焉。”在大禹之时,可能才是对于三苗的彻底征服。

  4. 三危:
  三危,古代地名。江西鹰潭一地,龙虎山二峰和龟峰,三峰皆为丹霞山,合称“三危”。
  危姓,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省境内,自汉、唐以来,就有很多以危为姓的人家,东汉学者王符所著的《潜夫论》上说:“危氏,三苗之后。”
《禹贡》:有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一语。”
《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即将三苗驱逐出三危,今人都解为将三苗驱逐到三危。
《孟子·万章》有“杀三苗于三危。
   江西信江过江西龙虎山,入于鄱阳湖,即《禹贡》“南海”。“三危”即江西鹰潭一地,龙虎山二峰和龟峰,三峰皆为丹霞山,合称“三危”。“三危”之地,古代又称丹水。

  5.熊
   熊,熊氏是江西南昌四个大姓之一。相传黄帝“号有熊,熊国君少典的次子,姓公孙,名轩辕。”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注:黄帝“号有熊,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
熊氏:熊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时期,为楚贵族姓氏。
   熊山,《山海经》:“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
  《史记·五帝本纪》:“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
   今河南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贵族墓中出土有“熊形纹装饰腰牌”,印证了,“有熊氏”的真实存在。
“熊”曾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在南中国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曾经令世人瞩目,叫中原华夏诸侯为之惊叹的泱泱大国--楚国。“古代楚国,就是熊姓的家天下!”道理很简单,楚国的王族是熊姓,楚国的历代国王,都是熊姓的子孙。
《左传·襄公十三年》:“赫赫 楚国 ,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
穴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 —熊狂—熊绎(熊狂长子) —熊艾—熊䵣—熊胜—熊杨—熊渠—熊毋康—熊挚红—熊延—熊勇—熊严—熊霜—熊徇—熊咢—熊仪(若敖)—熊坎(霄敖)一一鼢冒—熊通(楚武王) —熊赀(楚文王) —(庄敖) —熊恽(楚成王)……。

  6.楚国
  楚国,又名荆楚,是商朝后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是春秋领土最大的封国,楚庄王也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国君姓熊,最早兴起于丹水一带。其全盛时期包括今天的两湖、江浙、河南、安徽、山东、重庆、贵州等。
三苗国瓦解后,广大的江汉平原陷入了漫长的沉寂岁月,直到商朝末年,一个叫鬻熊的人的出现。
鬻熊,是荆楚人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任首领。

春秋时期的楚国: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4232/wps3.png
  楚国虽然存活了八百年,但很多东西都还是个谜。我们仅仅知道楚国的国君姓熊(也有说法是姓芈),他的血统是很有争议的。所幸的是,今天有分子人类学的基因检测。
23魔方机构对熊姓Y染色体单倍群进行大数据,分析出了熊姓家族的Y类型。现今的熊姓后裔都集中在江西南昌,他们的Y类型以FGC19713为主。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4232/wps4.png

很多新人朋友会问,FGC19713是什么?原来,他是属于前O2a、O1b1a1-PK4下游的一个支系。FGC19713下游的一个子裔MF15705,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支,他们在南昌熊姓里面占5%之高。而熊姓在MF15705里面占二成二,是各姓氏里面的最大支。这就不简单了,23魔方推测MF15705就是豫章熊姓家族。我们更进一步的推测,FGC19713极有可能就是楚王熊氏的Y基因。虽然不是百分百确定,但至少有这个可能性。
   7. 鸿水
  “鸿”字,从江从鸟,本义为“沿江南北迁徙的大雁。
《史记·留侯世家》:“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禹贡》:“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天地之情,鸟兽之行也。”
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彭蠡,泽名,今在江西九江市彭泽县,彭泽之名,因鄱阳湖而来。水所停曰潴。阳鸟随阳之鸟也。言彭蠡之水既聚,则阳鸟所共居之。阳鸟,鸿雁之属。)
沉睡1600年的古城枭阳(鄡阳县)惊现鄱阳湖。无论是‘枭阳’,还是‘鄡阳’,字里面都有‘鸟’字结构,都与鸟有很深的渊源。鄱阳湖,号称世界第一大鸟类保护区,因为这里光是候鸟的种类就多达300多种,数量更是达到了近百万只,再加上50多种的珍稀鸟类,将这里誉为鸟的天堂也不足为奇。
《孔传》:“随阳之鸟,鸿雁之属,冬月所居于此泽。”
《孔颖达疏》:“日之行也,夏至渐南,冬至渐北,鸿雁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后因称大雁为“随阳雁”。
唐· 李冶《送阎伯均往江州》诗:“唯有随阳雁,年年来去飞。”亦用以比喻趋炎附势者。
唐·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山海经·海内南经》:“枭阳国在北朐之西。”
枭阳(鄡阳县)古城遗址位于都昌县南部,鄱阳湖畔东北岸,距离都昌县城37公里。都昌县,隶属江西省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濒临鄱阳湖,居南昌、九江 、景德镇“金三角”中心地带,南联五水,北通长江。在这广袤的湖泊面积下,历史上曾经还吞没了两个县城,一个是鄡阳县(枭阳)还有一个就是海昏县了,这两个县在古代曾相当的知名,但后来却因为湖水上涨被淹没大部分土地后没落,如今只留下了这两个县城的遗址,
  帝鸿氏,人民最初尊奉的帝王叫“帝鸿氏”,即蚩尤。后来,发生的“涿鹿大战”中蚩尤被黄帝擒杀,“帝鸿氏”的称号就归了黄帝。《山海经》:“帝俊生帝鸿”。“帝俊”指伏羲,“帝鸿”指蚩尤,即蚩尤本为伏羲嫡长子,也是伏羲的帝位继承人。
《墨子》记载:“禹征三苗时“有神,人面鸟身奉圭以侍”。
《随巢子》记载:“禹征三苗“有大神,人面鸟身降而福之”。
《卜辞》:“癸丑王卜,在商贞,今日步于亳,亡灾。”、“甲寅王卜,在亳贞,今日步于鸿,亡灾。”、“乙卯王卜,在鸿贞,今日步于彻,亡灾。”

8. 轩辕山
轩辕山,中国神话传说中轩辕氏居住的地方,他曾在此娶西陵氏女,因此这座山叫做轩辕山。
轩辕氏,就是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史记·五帝本纪》中注:"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他为什么叫轩辕氏呢?众说不一。有的说,因为他居住在轩辕丘,所以得此名,而又以此为号。也有的说,是因为他曾做轩冕之服,所以叫他轩辕)。

  9. 四海
  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据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芜极远之地也。《礼记·祭义》则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为“四海”,只是没有明确海域。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则说“四海一也”,认为“四海”是连为一体的。
  10.五湖
  “五湖”的说法也很多。《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而唐司马贞则认为“具区(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为“五湖”。不过,近代人却把“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巢湖”称做“五湖”。

11.九江
   九江称谓的来历有两种,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
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后据《晋太康地记》记载,九江源于“刘歆以为湖汉九水。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

  12 .江州
江州,东晋始置,辖境为江西大部,后南朝多次分割,使江州辖境变小。江州是唐朝、宋朝的行政区划之一,一直沿置到宋代、元代。
江州,亦指今江西省九江市。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江州就是指这里,《水浒传》中“江州”也指此。江西九江还保存有完整的“浔阳楼”,为宋江题反诗之地,及诗作宋江反诗全文。
元朝末年(1359年),陈友谅登基称帝,定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
  两晋隋唐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割扬州之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临川郡、南康郡、建安郡、晋安郡和荆州之武昌郡、桂阳郡、安成郡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  
东晋永兴元年(304年),分庐江郡之寻阳县、武昌郡之柴桑县合立寻阳郡,属江州。
南朝宋、齐依前制。   
南梁太平二年(557年),立西江州,领寻阳及四侨郡。   
陈朝天嘉六年(565年),置西江州,寻阳郡还隶江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及柴桑、汝南县,复立寻阳县,十八年改为彭蠡县,直隶江州。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置九江郡。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江州涂山,有夏禹庙、涂后祠,九江当涂亦有之。”唐李贤注《后汉书· 郡国志·扬州·九江郡》引《帝王世纪》云:“禹会诸侯于涂”;又引应劭云:“山在当涂”。安徽当涂,汉始置县,属九江郡,以江北濠洲有涂山而得名。晋成帝时,江北流民南渡,乃侨立当涂县。其地在于湖、宣城两县之间。至隋省于湖人当涂,县治移至姑孰,原当涂故城废人宣城。故所谓九江涂山、宣州涂山,皆以江北濠州涂山得名,其实皆指一处。九江是长江九流合一之处,故杜预注《左传》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在寿春东北,今有禹会村。

  13.南海
  鄱阳湖在古代曾被称为南海。
《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庐山,古称:“天子都、天子障,南障山,靖庐山。”)
《水经注·庐江水注》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
《左传·襄公十三年》:“赫赫 楚国 ,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
《礼记·祭义》:“推而放诸南海而準,推而放诸北海而準。”
《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 中国 得而财之。”

14.《禹贡》
《尚书.禹贡》【原文】:“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
注解:南至“黑水”,北据“西河”,今浙江衢州一地。“西河”为钱塘江安徽到浙江建德段。兰江上游马金溪源出安徽省休宁县,在三清山东南,其向西水流为江西乐安江,在江西三清山西北。弱水既西”中的“ 弱水”即江西乐安江。

《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 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注解兰江也就是“渭”水。兰江上游马金溪,其源头为浙江、江西、安徽交界的开化古田山,古田山即“鸟鼠”山。兰江东南流经衢州江山,东纳江山港(沣),《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云“沣水东注,唯禹之功”。又东纳乌溪江(泾),乌溪江又称周公源,是兰江最大一级支流,故“泾属渭汭”。金华江又名婺江,其支流有东阳江、武义江。东阳江即“沮”水,武义江也即“漆”水。金华江入于兰江,故“又东过漆沮”,“漆沮既従”。

《禹贡》:“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
注解:衢州的金衢盆地,土质肥沃,西部多为山地,其田惟上上,其赋中下。贡品有“球、琳、琅玕”,皆为美玉,兰江是我国第三大黄蜡石产地。

《禹贡》:“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
注解:贡品浮于积石滩,穿过龙门峡,入与西河,会于渭汭(富阳南部)。

《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注解:西部的织皮氏、昆仑氏、析支氏、渠搜氏,都得到治理,西部已经安定。

《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注解:“ 弱水”为江西乐安江,在江西三清山西北,绕江西德兴露天铜磷矿,至于“合黎”,“合黎”即《山海经》中的“丑涂之水”

《禹贡》:“馀波入于流沙”
注解:“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钟山也就是现在江西石钟山,苏轼著有《石钟山记》,古今皆取钟山之音而名之。江西石钟山,分上钟山与下钟山,相隔千米,是一对双子山,《山海经》则称为母子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人面而龙身为江西下钟山之形。《山海经》中,称下钟山为钟山,上钟山为鼓山,“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者为鼓山,北音清越者为钟山,《山海经》以钟、鼓之声而名之。也可以看出“流沙”不是沙漠,而是水流。其行西行又南行,“流沙”一地,为江西中部,钟山到鄱阳湖间的大片水带。“流沙”西行又南行,西南入鄱阳湖。按《山海经》流沙“西南入海,黑水之山。”可知鄱阳湖在古代曾被称为南海。

《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注解:“黑水”为江西信江,信江源头有二,发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金沙溪和武夷山北麓的丰溪,二水在江西上饶汇合后始称信江。《禹贡》取丰溪为“黑水”正源,(而《山海经》取源头江西三清山东南的金沙溪的信江谓“赤水”,定江西昌江为“黑水”,与《穆天子传》相同)丰溪源头的广丰有“黑滑石之都”之称,《禹贡》名之“黑水”。信江过江西龙虎山,入于鄱阳湖,即《禹贡》“南海”。“三危”即江西鹰潭一地,龙虎山二峰和龟峰,三峰皆为丹霞山,合称“三危”。“三危”之地,古代又称丹水。《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即将三苗驱逐出三危,今人都解为将三苗驱逐到三危。《孟子·万章》有“杀三苗于三危。”《战国策·魏策一》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可知三苗地界在流沙之西,“黑水”、“弱水”的入水口,为三苗地界,故放在导九水前面。“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越绝书·卷四》)按此可断,蚩尤部落位置,应在黄帝部落的西部,与三苗位置相同。《管子·地数篇》中也记载:“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今江西庐山一带,就有古代青铜矿遗址。黄帝之时,蚩尤部落西逐炎帝,东犯黄帝,兵败西南迁为苗民,符合苗民的迁徙传说。黄帝部落、蚩尤部落、炎帝部落和四川古蜀国,位置皆应在我国的北纬30o带。《禹贡》地理位置与传说、记载是相符的。 (本段《禹贡》注解,全部来源于一篇网文,作者不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9-10 02:30 , Processed in 0.06864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