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学习网

查看: 2063|回复: 0

抗战剧团艺壮山河副团长冷善远

[复制链接]

447

主题

41

回帖

19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13
QQ
发表于 2017-3-23 16: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时间:2015-05-26                       来源:                      宜昌文明网                       

宜昌抗战之抗战剧团举行纪念“九一八”游行。
随着“七七”事变及“八一三”的炮火,抗日的烽火也燃到了宜昌,在这一特定的关乎中华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旨的宜昌抗战剧团于1938年5月在宜昌成立了。剧团以话剧、戏剧表演为主,结合歌咏、演讲、绘画等文艺形式,不仅多次公演大型舞台剧,还演出大量短小精悍的街头剧,唤起了民众的抗日激情,形成了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宜昌抗战文化,成为宜昌抗日救亡群众文化运动的一支劲旅。
剧团成立探索戏剧救亡

抗战剧团在街头演出抗战活报剧。
1936年暑假的一天,冷善远、谭兴邦、张家祥、陈沫潮、陈鸿儒、罗恩源、王世焕7人在城区圣母堂附近野餐。在谈到宣传抗日救亡用什么艺术形式最有效时,大家一致认为话剧是不二之选,于是决定组织一个话剧团体,推荐当时在二马路一家公司当会计的艺专毕业生陈穆当导演。梅安里话剧组就这样成立了,成立之初就收纳了一批进步青年。1938年5月29日,以梅安里话剧组为基础的宜昌抗战剧团在宜昌环城南路39号正式成立,剧团成立之初有成员五十多人。据当时地下共产党员、该团发起人兼领导人冷善远在他的《宜昌剧运史》中记述:“像在暴风雨袭来的前夕,宜昌的青年在弥漫着乌云的社会中生活,谁也免不了感到苦闷的窒息,没有精神的食粮,没有文化的滋润,甚至于打了左脸迎右脸上去的基督精神和屈辱的人生哲学,在这种环境中,话剧的出演是不许可的,可是竟有一般人干起来了。”
剧团成立第二天,《武汉日报》开辟专刊以“本市消息”刊载了抗战剧团的成立大会,详细介绍了剧团的负责人及多部设置的负责人。剧团成立之后就制定了团徽、团章、团歌。剧团的团徽,绘制着一个车轮,车轮的中心插了一把火炬,象征着革命的火炬,照耀着历史的车轮前进。据当时在剧团担任党支部书记的简化生回忆,团歌的歌词为:
黑暗的时代快尽,光明的世界将临。同志们,莫放松,站在我们的戏剧岗位上,作英勇的冲锋。我们要抗战到底,收复所有的失地;我们要血拼到底。争取最后的胜利。
团歌和团徽都表明这批进步青年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的革命意志,他们奋力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决心。团章则规定了剧团的总则、组织、会议、经费、纪律及加入剧团的志愿书的书面格式。
据《宜昌抗战剧团简史》记载,剧团成立后,在剧团参加过演出的先后达210多人,其中专业的32人,业余的180多人(包括孩子剧团50多人)。剧团明确规定,以文艺艺术传播全国人民的抗日事迹,表演话剧于街头、舞台、农村、学校,通过花鼓戏、歌咏、演讲、文字、绘画等形式宣传抗日,争取民族之生存。剧团经费自筹,道具自制,必要的开支靠募捐和表演的部分收入。
演员都不在剧团拿工资,专业人员除供给伙食外,每月只补助两元零用钱。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由于剧团三分之一的团员为共产党员,加上我党的正确领导,开展统一战线,剧团这个抗战中的进步文艺团体,顶住了当时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压力,在宜昌大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据1938年10月14日《文学与戏剧》第四期记载,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家老舍在1938年由武汉到重庆,路过宜昌时,专门到宜昌抗战剧团看望了当时的演职员,并为剧团题词。陶行知题写了“抗战剧团,艺壮山河”的勉辞,老舍也为剧团纪念册写下了这样几句:“我们只知为抗战建国尽心尽力,教那没良心的去计较私利吧。”除此以外,陈波儿、赵枫等国内著名的文艺界人士都到剧团并给剧团题词,连当时的朝鲜义勇队流动宣传队都到抗战剧团,表示同情支持剧团的工作,朝鲜流动宣传队为剧团题词:“同志们,不要忘记,在白头山下,豆满江畔,也有一群同日本强盗斗争着的人们。”这些都极大地鼓舞着剧团演职人员坚守抗战戏剧岗位,增强了他们宣传抗日救亡的信心。
可歌可泣的演出剧目



1939年春,宜昌抗战剧团在三斗坪为部队和当地的老百姓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宜昌抗战剧团成立后,吸纳了大批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的团员。出于对救亡戏剧的关心,他们推举宜昌市学院街小学的校长谢群出面,邀请该校青年教职员再度公演了《回春之曲》,接着又继续出演了《一片爱国心》、《汉奸的子孙》,推动宜昌剧运的正面发展。在副团长冷善远的领导下,剧团逐步走上了宣传抗日救亡的正轨。
剧团首次公演是1938年5月20日至24日,在城区怀远路新生戏院,剧团积极排练公演了由作家萧红、端木蕻良等集体创作的三幕救亡剧《突击》;第二次公演是在“七七”纪念日,从7月7日至11日,地点新生戏院,出演三幕国防剧《中华民族的子孙》;第三次出演是为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8月13日到14日在土门垭,演出《难民》、《敌人打退了》、《捉汉奸》、《失地上的人们》、《张家店》等农村剧(为了体谅农民们的艰辛,这几幕农村剧实行义演,均未售票);第四次公演是10月14日至18日,在新生戏院演出五幕国防剧《古城的怒吼》,演职员都在海报上签名。
“七七”事变后,剧团为了执行戏剧救亡的神圣使命,全团上下花费一番力气,组成了孩子演剧队和流动演出队来坚持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正如《宜昌剧运史略》叙述的“我们这一个在宜昌救亡史上是第一个救亡团体”。宜昌抗战剧团第一个演出救亡剧,而且是第一个由城区舞台走向街头和农村的广场上,演出了当时最让人感动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和冷善远创作的《没有祖国的孩子》。每次当《放下你的鞭子》中的女主角凄切地唱着:“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日来了日本兵……”和“……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时,街头的观众禁不住潸然泪下。当时在城区演出了三天的《我们的故乡》和《保卫卢沟桥》,每天约有观众数千人。
诚如1938年5月12日《国民日报》上刊载的冷善远同志以笔名“艾绥”发表的《为什么要上演<突击>》等剧目的文章所说那样,“中华民族的儿女们,不论是属于哪个阶层,不论是哪一个党派,也不论是在哪一个地域,除了突击就没有生路,除了予侵略者以打击外,谁也没有自救的好办法。因此,全民族精诚的团结,力量的巩固与扩大的迫切需要,已由日寇对我们的残酷和加紧侵略的行动上给我们明白地指出来……我们要在中国每一个角落里发动这一个斗争的洪流,掀起无限热力的捍卫祖国的怒潮。”
抗战剧团自组建后,其活动的足迹踏遍了宜昌的山山水水,至今在巴山蜀水间传颂着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据统计,剧团先后在城区演出七百多场,农村移动演出一百余次,计八百多场,行程三千余里,到了当阳、远安、枝江、宜都、万县、巴东等县城和宜昌县境内五十余个村庄,演出了大型剧《保卫卢沟桥》、《突击》、《中华民族的子孙》、《民族至上》、《凤凰城》、《日出》等。剧团的团员还撰写了大量杂文、剧情介绍、散文、通讯,报刊上发表的就有一百多篇,约十万余字,直接受到宣传教育的群众达十万余人。
演出外的抗日救亡活动
剧团在演出宣讲抗日救亡道路的同时,还慰劳前线退下的抗战伤员,并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为抗战将士进行募捐。
据《抗战剧团纪念册》第44页刊载:“(本市消息)此间抗战剧团,于前日在新生戏院出演《中华民族的子孙》三幕国防剧,慰劳驻宜各医院受伤将士,武装将士接近两千余人,秩序良好,全场抗敌空气异常浓厚。昨日虽因天雨,观众仍极拥挤,闻该团拟演五天。”剧团人员利用演出闲暇之时到医院给伤员喂粥,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将士,军民相拥,同仇敌忾。
据原载1938年9月5日《武汉日报》的《抗战剧团征募慰问信一千封》所写的那样:“本报响应慰问信运动,其第一批共得两千余封,已托由本报总社经理主任邹碧痕君亲自带汉,转交武汉慰劳会收转前方。昨日又收到抗战剧团征募的一千封整!自本报发起响应运动以来,一次收到的,这是一个最大的数目……最后还要声明一点,此次抗战剧团征募慰问信,同时还募得了捐款七元七角。这一笔捐款将另行汇寄。”抗战剧团的演职人员为了将自己的爱心表达出来,特意将征募的一千封慰问信,组合成“信”字。
据1938年9月10日《武汉日报》记载,为了响应该报《秋风起兮,战士需寒衣》的报道,宜昌抗战剧团及孩子演剧队,拿出五项具体的办法义演募捐,为前方浴血抗战的忠勇战士们募得了大批的寒衣。剧团的五项具体募捐办法亦被《武汉日报》进行了刊载:“(一)每个团员捐一件,并动员自己的家庭和朋友认捐。(二)动员街头演剧演讲,歌咏各队,扩大征募棉衣的宣传。(三)发行街头墙报,作征募棉衣的文字宣传。(四)团员中举行征募竞赛,最多者由团体给以荣誉的嘉奖。(五)决自九月十八日,举行第四次公演一周,收入除开支外,全数作为制缝寒衣之用。”这一举动在荆楚大地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掀起了捐募的高潮。
抗战剧团还利用自身的演出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声援在前方奋勇杀敌的全体抗日将士。1938年9月21日的《武汉日报》这样记载抗战剧团游行队伍在宜昌通惠路(今解放路)边游行边演出的情景:“《捉汉奸》在雨地里演出了,孩子们是天真的,热诚的,在泥泞的地上,一阵紧一阵的雨中,孩子们努力悲壮地表演着,在他们的脑海里明显具有一个共同的念头‘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而出力’。雨没有停,游行队伍转移到了大公桥,在两百多码头工人的圈子里,工作又热烈地展开了,‘九一八’纪念歌声,在雨中洋溢着,激昂的演讲,每一句都深中着听众的心坎而激起同仇敌忾的意念。”
日本鬼子掳我土地,杀我同胞,使我们的儿童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亲人,流离失所。为了挽救难童,抗战剧团在义演募捐的同时,还组建了前线抢救难童的工作组到前线抢救接送难童。剧团的陈然就是抢救难童工作组的一员,他与程季华、肖志秀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沙洋前线抢救了大量的失去亲人的难童。除了把他们接回予以接济转送后方之外,还在团内举办文化补习学校,为失学儿童补习功课。
据统计,剧团除演出外,共为抗战将士征募慰问信两千余封,寒衣三百多件,现金二千余元,并派出团员赴抗战前线护送伤兵、接送难童,教育难童学习知识文化。
剧团曾经的中流砥柱
宜昌抗战剧团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冷善远、简化生、陈然等是主持其事的重要负责人和团里的业务骨干,剧团的发展与他们的努力密不可分。
冷善远:解决经费困难,保证剧团正常演出
冷善远,1906年出生于宜昌城区北门的一个小商家庭,逝世前为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党委书记。
宜昌抗战剧团成立之初,冷善远被选为副团长,他为剧团创作了团徽、团歌,主持制定了团章。为使观众对该团剧作剧情加深理解,冷善远以“艾绥”为笔名将剧情的中心思想撰写成杂文、通讯、剧评,在当时的《国民日报》、《武汉日报》、《工商日报》上发表。
身为洋行高级职员的他节衣缩食,每月拿出工资的大部分用于剧团的开支;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宜昌上层人士的关系,使剧团得到了四川驻宜巨商何元平先生的大力资助,保证了剧团演出的经费开支。冷善远以宣传抗战救国为己任,带领剧团在城市舞台、街头、农村移动演出。其间,他创作了《捍卫卢沟桥》、《没有祖国的孩子》等剧本。
简化生:将剧团的共产党员发展到三十余人
简化生,1938年入党,接任陈沫潮担任剧团的党支部书记,使剧团的共产党员发展到三十余人。他当时在城区学院街小学担任美术教师,善于绘制舞台道具,熟悉话剧排练,负责孩子演剧队的导演。在他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剧团排练出不少的舞台剧和街头剧。孩子演剧队常常配合“抗战剧”在街头、农村大量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协同剧团在剧场演出大型话剧《雷雨》。
1940年秋天,简化生到延安,参加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解放后曾作诗记述回忆抗战剧团的往事。诗云:“西山养病读华章,总角之交未能忘;愧说当年雅气盛,自惭畴昔书生狂;抗日战友幸存几?救亡旧事怅渺茫。病起凝思生平事,唯看院外老松苍。”
陈然:从剧团中走出的革命烈士
陈然,河北香河人,是小说《红岩》中成冈的原型。1938年夏,陈然随父亲陈凤书的工作调动来到宜昌,并作为一名进步青年进入抗战剧团,成为合唱队的一名歌手。因为嗓音洪亮、感情豪放,他在剧团大型演唱中担任朗诵,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等节目,后来每次演剧时,大家又推他做幕后伴唱和报幕人。陈然在剧团中十分活跃,积极要求进步。
1939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刚满16岁的陈然入党。从此,他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中,实现钢铁般的誓言。1943年,陈然担任重庆地下党委机关报《挺进报》主编,1949年10月28日在重庆大坪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牺牲前写下了大气磅礴的革命诗篇《我的自白书》。(习军、陈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5-5 03:13 , Processed in 0.0802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