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学习网

查看: 2006|回复: 0

33年后 数着小桥找到家

[复制链接]

769

主题

40

回帖

7140

积分

冷氏族人

积分
7140
发表于 2016-3-3 10: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22日,在李沧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88岁的冷浩绪一个人坐着听窗外的雨声。从台湾回青岛后,他就一直住在这里。他原本是夏庄镇人,1949年国民党大撤退时被抓丁抓到了台湾,一走就是33年。1982年,国门初打开不久,他急匆匆绕道台湾回到了夏庄冷家沙沟村,是当时首批从台湾回到故土的被抓壮丁之一。  “到了沧口,有河不过,有桥不过;到了夏庄镇后,有河就过,有桥就走,看到崂山水库,向东转就到了我的老家冷家沙沟村!”回想起30 年前的回家路,老人此刻仍记忆犹新。故土,是游子心里永远抹不掉的坐标。
  从青岛漂到台北
  比起寻找亲人收留在台骨灰的去世老兵,冷浩绪是幸运的,在有生之年能够回到故乡安享晚年。
  1949年前,冷浩绪是中山路上的一个小商人,之前怎么也没料到,他这个土生土长在夏庄镇冷家沙沟村的年轻人,会被国民党大撤退时抓壮丁抓到台湾。
  到达台湾后,冷浩绪在青岛中山路经商的头脑帮他成功逃脱了入伍当兵,他贿赂了一个国民党的官员,把自己的年龄改小了10岁,这样原本24岁的冷浩绪就成了14岁,根据当时的征兵政策,他无需入伍服役。
  脱离军队后,举目无亲的冷浩绪开始了自己在台湾的流浪生活,很快,冷浩绪又开始在台北做起了生意。脑子活络的他当时结交了不少官场和生意场上的朋友,从一些渠道获取那个年代相对紧缺的烟酒等物资,然后再转手倒卖给其他人,从中赚取差价。后来,冷浩绪还开过当铺、报关行,有一段时间,他还承包了一个山林,自己住在山上种起了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
  在国民党严密的戒严政策下,一提“回老家”就要面临被抓捕入狱的危险。冷浩绪只能把回家的念头藏在心底,并在暗暗计划行程。再次没有想到,这一计划就是30多年。
  助他回乡,朋友坐了牢
  1982年是冷浩绪在台湾的第33个年头,跟1949年在中山路的情景相似,他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当年初夏,他在一个旅行社朋友的帮助下,办理了一张前去日本的旅游签证。按照当时的规定,只带了2000美元,到了日本之后,冷浩绪直接办理了从日本飞上海的机票。
  看似异常顺利的回家路上,发生了许多巧合。“当时从日本回上海办理证件之时需要8张照片,”冷浩绪回忆起这个场景时自己也禁不住拍起了双手,“巧了,我搜遍全身正好凑齐了不同样式的8张照片!”
  他还一度被当成了日本人。“我穿西装打领带,那时哪有中国人穿成这样子啊,工作人员问我,你是旅游、探亲还是定居?我说我是中国人,我一不观光,二不探亲,我定居。”冷浩绪提高了嗓门。
  冷浩绪回内地后,那个旅行社的负责人也受到了牵连——在当时极为戒严的台湾,他因冷浩绪坐了6年牢。不过这位负责人并不记恨冷浩绪,2002年冷浩绪的妻子去世时,他还来看过冷浩绪,“听说其实当时他在给我爷爷办旅游签证的时候,就知道爷爷这一去就不回来了。”冷浩绪的孙子冷敬世告诉记者。
  听声音妻子认出他
  到了上海,冷浩绪一摸口袋,从台湾走时带着的2000美元现在只剩下50美元,他需要一张从上海到青岛的火车票,但用美元买不到。幸好,冷浩绪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姓张的教授愿意帮他买票,而且下了火车后又愿意开车送他回家。
  33年前,冷浩绪经常奔走于中山路与老家夏庄镇之间,所以对回家的路程记忆犹新。“到了沧口,我跟开车的人说,有河不过,有桥不过。到了夏庄镇,我一看,原来这里应该都是大片的树林,怎么现在没树了?我就对开车的说,这里你得慢点,有河就过,有桥就走,走着走着看到崂山水库了,再往东拐,就到了冷家沙沟村,就这样摸索着找到了我的家。”已是88岁高龄的冷浩绪回想起当时场景,脸上露出些许自豪,“完全是凭着印象,数着小河、小桥回到了家!”
  终于找到了家门口后,冷浩绪在门口喊了一句,“这是冷继昌家吗,能不能讨碗水喝?”此时已是晚上9点左右,若是平常,一般人都会把这当成醉汉,但屋里的妻子立即听出了丈夫的声音,她奔了出来:丈夫终于回来了!
  当晚,整个冷家沙沟村都因这件事沸腾了。
  这一年,冷浩绪离开时不满一岁的儿子冷继昌早已娶妻生子,孙子冷敬世都已经4岁。
  “多做好事,莫问前程”
  此后一段日子里,冷浩绪家几乎每一天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冷家沙沟村附近的几个村子都陆续有人到家里来打听自己亲属的下落,如果曾经遇到或者知晓的,冷浩绪也会耐心地作答。
  作为青岛最早从台湾回来的老兵,当地政府还给冷浩绪在崂山百货安排了一份工作,还被选为了政协委员。
  冷敬世从4岁开始就跟爷爷住在一起,经常听爷爷“人要多做好事,莫问前程”、“交朋友要交有益的不交有利的”等教诲,他觉得爷爷就是个传统中国老人,回来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照顾奶奶。“我爷爷这个人一点也不贪财,他在台湾生活得好好的,当时走的时候已经有一大笔财产,为什么非要回来呢?完全是对我奶奶的思念。”
  1992年,冷浩绪妻子突然偏瘫在床,冷浩绪整整照顾了妻子10年时间,直到妻子去世。
  “我奶奶躺在床上有10年,但身上却没有长一处褥疮,就算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也是难以做到的。”在冷敬世眼中,爷爷对亲人的关爱超出了一切。
  文/图记者 李杨
  台商戚子仁讲述全家赴台经历——
  —“蒋介石招兵偏爱山东人”
  65岁的戚子仁在青岛开了一家船厂,他是台商,但也是青岛人,1949年随父母流落到台湾之前,他们一家就住在莱芜一路。3月24日晚,在听说本报近期报道台湾老兵骨灰寻亲的消息后,戚子仁告诉记者,他也在台湾当过兵,对山东老兵思念故土的心情感同身受,“那时候蒋介石很喜欢招山东兵,我就在他的士林官邸宪兵队工作过。”他说,他的父母如今仍葬在台北,他也准备让二老能像其他寻根老兵一样——生于斯葬于斯,将来魂归青岛。
  父母以打鱼做裁缝为生
  1949年去台湾时,戚子仁的父母带着他和姐姐以及他的两位叔叔,而爷爷奶奶、四叔五叔留在了青岛,从此一家人天海两隔。
  戚子仁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先是到了基隆和平岛,拾起祖先们的求生技能开始渔民生活。戚子仁的父亲曾骄傲地告诉他,“台湾的渔业技术大多是从威海和烟台引进的”,而他们的祖籍就在威海那边。
  戚子仁8岁那年,举家迁往台北,父母在信义路上开了个裁缝铺挣钱养家。来到台湾后,家里又新添了四个弟弟妹妹,全家十口人,十张嘴等着吃饭。“父母那个时候很辛苦,我们小孩上床睡觉了,他们还在干活。有一次,三更半夜里我起来上厕所,妈妈坐在灯下面缝衣服的扣眼。等到我早上起来,灯还亮着,她在那里缲着裤边。”
  戚子仁上高二那年,父亲去世了,“这个家一下子没力量了”,戚子仁上完高中无奈辍学了。
  到士林官邸当过兵
  按照台湾的兵役制度 ,高中毕业后一年戚子仁服了两年兵役,服役的地方正是蒋介石住所士林官邸的宪兵队。
  “进这个宪兵队挺难的,不仅要求个头高,还要求反应快。还有一个录取标准特别有意思:山东籍的优先,其次才是浙江奉化人和金门人。”问及原因,戚子仁解释说,“蒋介石觉得山东人性子比较直,不会变来变去的,靠得住。浙江奉化则是他的老家,至于为什么青睐金门人,我就不太清楚了。”
  退伍之后,戚子仁经过十多年打拼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近些年,他频繁往返于两岸之间,也寻访到了自己在青岛的亲人。戚子仁的女儿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专修工程规划,学成后她放弃美国高校开出的优厚条件,选择任职清华大学。戚子仁告诫女儿:“你学了这么多,研究了这么多,你要安下心来,至少要为国家工作两年。” 本报记者 张庆宁
  当年6.6万人从青岛去了台湾
  在中国内地的城市中,青岛是与台湾渊源最深的城市之一。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介绍,在1949年,有6.6万人从青岛启程跟随国民党军队辗转去了台湾。6.6万人,这在当年全国各大城市去台人数中是排第二位的,仅次于上海。长期以来,在台湾的外省人中,山东人是最多的,而在山东人中,青岛人又是最多的。
  在台山东人青岛的最多
  “即使不是青岛人,他们也都是从青岛走的,没能走的家属多数都留在了青岛。所以,他们对青岛也有着特殊的感情,青岛是他们另一个家。”原青岛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广尧告诉记者,跟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的人中,既有原来的国民党高官、军队及其家属,也有临时抓来的壮丁,还有不少富商、学生和普通老百姓。
  这些人到了台湾之后,经历各不相同。“有些原来已经成家,到台湾后并没有再娶,一直孤身一人。也有些去的时候是小伙子,在台湾又娶妻生子。”但王广尧说,这些人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对家乡有着浓浓的思念之情。
  1987年10月14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了台湾居民赴内地探亲的方案。次日,台湾当局“内政部”宣布有关台胞赴内地探亲的实施细则:自1987年11月2日起凡符合规定条件者,均可向红十字会登记赴内地探亲,探亲每年以一次为限。同年1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也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内地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
  每年都有老兵回青
  青岛市台办联络处处长高光绪告诉记者,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不少台湾老兵忍不住对故土的思念,借道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陆续回青岛定居。“那个时候回来的老兵都得到了妥善地照顾,政府给他们提供了住房,还安排了工作。”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台湾居民来祖国内地定居审批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了台湾居民申请在内地定居的个人条件:在台孤身一人、无人赡养,且在内地拟定居地有直系亲属、本人生活费用及住房等能够自理的人员;与内地居民结婚3年以上的台湾居民及其子女;国家急需的科技、教育、文化、医学、农业等领域的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在内地投资经济效益好或投资金额巨大的投资者及其配偶、子女等。
  “在台老兵回内地定居多数情况是依据第一项的三个条件”,高光绪告诉记者,自1990年开始,每年都有100个左右的台湾居民回青岛定居,到2000年的时候已经多达1000多人,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兵。“申请的比较多,但符合条件最后被批准的比例并不高。”高光绪告诉记者,前些年,青岛市台办还曾对这部分回乡定居的老兵进行过统计,现在还在世的只有100多人了。
  本报记者 周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5-7 14:45 , Processed in 0.07370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