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学习网

查看: 3116|回复: 0

山东海阳市中夏屋庄

[复制链接]

769

主题

40

回帖

7140

积分

冷氏族人

积分
7140
发表于 2014-2-20 10: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冷、于、张、刘、王姓各自在昌水河的下游建村,统称“下五庄”。明末,五个村搬迁合并,优贡冷光斌取《诗经》“夏屋渠渠”之意,改村名夏屋庄。


目录


1基本概况编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分为三个夏屋庄,本村居中,故称中夏屋庄。
中夏屋庄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徐海公路两边,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58′。东与东夏屋庄相邻,南与后儒林庄隔河相望。隶属发城镇。北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60户,541人。有冷、姜、于、张4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冷姓。[1]
2大事记编辑1941年本村解放。
1946年本村第一个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投资8万元,兴建大口井。[1]
3经济发展编辑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50公斤,总产15万斤。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总产30万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提高到450公斤,比1978 年增长15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668公斤,总产32.8万公斤。 1978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13.4公顷,建蔬菜大棚20个。200 0年,果业收入40万元,大棚收入20万元,芋头收入50万元,畜牧业收入22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351万元,其中农业253万元,畜牧养殖业80万元,林业18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刺绣等小手工业,从业人员10人,收入自给不足。1950年后,相继办起木工组、粉坊、麻刀加工、电气焊部等。1982年,村建起砖瓦厂,从业人员60人。2002年,有运输车辆12部,从业人员30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29人,收入291万元,其中工业139万元,建筑业32万元,运输业55万元,商饮业40万元,服务业25万元。[1]
4社会进步编辑           文教科技建国后,成立中夏屋庄小学,学生150人。改革开放后,教育质量逐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2人。 20世纪80年代后,村重视科技教育,办起图书室、娱乐室,多次聘请专家对果业人员进行培训,果业人员技术水平普遍较高。本村的高跷秧歌很有特色。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20公斤左右。建国后,1955年人均粮食22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400公斤,全村收入5.5万元。2002年,人均粮食600公斤,人均存款余额2400元,全村有各种车辆80辆、摩托车30辆、电话70部、彩电170台、电冰箱30台、洗衣机15台、大型挖掘机1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齐,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1980年以后,新房区统一规划,草房改建起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1年,村购买大型彩电1台。1982年,投资8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1992年,投资1.8万元,安装闭路电视;投资4万元,安装自来水。自1993年以来,实行幼儿免费入园,经费由村负担。[1]
5组织建设编辑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与东、西夏屋庄成立一个党支部,冷春福、王和荣、姜杏林先后任党支部书记。1951年,本村成立党支部,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冷和仁、冷和芝、冷和元、冷绪礼、冷希国、冷桂南、姜福波、姜振波。2002年,全村有党员19名。村党支部曾多次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与东、西夏屋庄为一个村公所,冷春福、冷忠甲、姜吉通、于芳礼、冷寿臣、王和荣、冷寿常、冷和芝先后任村长。1958年10月,本村独设行政村,姜连云、冷洪玉、冷绪礼、冷洪海、冷希国、冷玉高、姜福波、冷绪波、姜文忠先后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村委多次被上级政府评为模范村民委员会。[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5-5 19:16 , Processed in 0.07298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