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座大棚在朝阳下巍然不动;
一株株绿树在轻风中翩翩起舞;
一段段公路正逐步硬化,伸向远方象铺在地上美丽的彩虹……
七年前全镇闻名的贫困村,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整七年,冷书记用他最宝贵的七年,在育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2002年,冷志林被公推上了育新村支部书记的位置,成为了这个刚刚由四个村合并而成,合并时,经济社会基础十分薄弱,一穷二白,全镇闻名的贫困村的领头人。
刚刚上任,冷支书可就得罪了人。因为以前的种种陋习育新村背着70多万元的债务,拖欠着村组干部工资20多万元。经常出现单位上面逼债,群众上访讨债,干部盯着要债的情况。村组干部人心惶惶,工作没有激情。冷书记上任的第一条命令,就是全村所有任职的干部不得在小店里欠账,不得在饭店里打白条。“艰苦的岁月艰苦过!”这是冷书记对所有村组干部,也是对他自己的要求,冷书记坚持村务、财务每季度公开一次,给群众一个明白,让群众监督。民主选出了村级理财小组和财务监督小组,接受监督。村组干部工作实行量化,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制,调动了村两委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严于律己,先从自己做起,“我能做到的,我相信大家都能够做到。”多年的拖欠,在冷书记的以身作则和严格要求下,一点点的还清,村里的负担也一下子轻了许多。
“共产党打江山就是为了让全国人民富足宽裕不受穷。作为一名党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育新的男女老少都过上好日子。”这位农村汉子,把自己宝贵的七年都押到了这个“最大的愿望”上。
向贫困叫板
冷书记上任之初,育新村贫困可是出了名的,说句玩笑话,那可是清一色的贫下中农。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滞后。育新村没有一个像样的工业企业,农业以粮为主,每年稻麦两熟,时丰时欠,看天吃饭。村集体收入年仅3万元左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徘徊。
一次机遇破道题,一场拼搏圆个梦。抓住全镇搞高效农业的机会,育新村在冷书记的带领下,进行土地流转,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通过招商引资,全村流转了2200亩土地,配合党委政府进行土地整理、渠道修筑、钢架大棚搭建等配套设施建设,镇村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蔬菜园地。短短几年,育新村出产的各类蔬菜和瓜果就已经畅销扬州、镇江等地。闻名大江南北的“沙头西瓜”有70%出产于育新村。
蔬菜园区成了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全村300多人在园区做工,其中100多名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全村农民光在农业园区务工这一项就可年增加收入150万元,人均年增收500多元。因地制宜,利用滩涂地发展鸭、甲鱼、珍珠等多种禽、水产养殖,发展多种经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对破旧厂房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评估转让,使之产生最大效益,集体收益增加了,南江橡塑厂,迅达电光源有限公司,平盛机械厂等8家民营企业先后落户育新村, 08年底全村工业产值已达4000万元。七年的拼搏,七年的奋斗,育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到08年底,全村各项经济指标翻了一番还要多,全村实现三业产值8010万元,村集体净收入达17万元,农民纯收入8250元,达到了小康的标准。
阳光总在风雨后
“没有冷书记,咱这穷得叮当响的‘糠包村’咋也发展不到今天这光景。”“咱们能住上住宅楼,过着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全靠冷支书路带得好!”育新村的老百姓提起冷书记都是交口称赞。
七年前的育新村:套用一个笑话是“交通基本靠走,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育新村是没有路灯的,没有汽车的,马路不是水泥的,手机是没有信号的,喝水是没有自来的,垃圾是随处乱扔的……
七年后的今天:路好走了,全村80%的硬质化水泥路,剩余路段近期也将开工;路灯亮了,已安装村庄路灯3公里;水变清了,清理疏浚河道,河道通畅无阻;垃圾少了,新建垃圾池57座,落实清运车3辆;环境美了,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全村森林覆盖率达32%;文化生活丰富了,有线电电视入户,村民广场开放;生活保障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七年的风雨,冷书记处处带头,“迎风而上,在问题面前,要勇于解决问题,而不推脱,在困难面前,要勇于争先面对,而不退缩。我们是村干部!豆包虽小也是干粮,村官虽小也是干部!带领村民创业致富,我们在。在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地方,都要有我们的身影,惟有身入,才能深入。多做事,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才能真正提高认识,增长才干。”冷书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为了当好致富带头人,冷志林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生怕哪项工作搞不好。育新村这几年的变化仿佛见证了冷书记及育新人向贫困叫板的坚实足印,又仿佛看见了冷书记那颗投身扶贫开发火热的心和布满血丝的双眼。穷字出门,请富字进村,育新村抢抓扶贫开发机遇,美梦正在圆,新农村建设路漫漫,甜酸苦辣在心头,在冷书记的带领下在新农村建设的路上,育新村一定走的更快,更高,更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