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东沟冷氏族谱》在冷氏宗亲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终于编制成册付印,这是东沟冷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以此将东沟冷氏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使东沟冷氏清楚自身的枝系,明白东沟冷氏的来龙去脉。对于进一步研究东沟冷氏的过去和将来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回忆《东沟冷氏族谱》编制过程,个中艰辛,编者刻骨! 一是寻宗问祖难。东沟冷氏来自那里?查不到资料,问不到情况。经走访老人,实地调查,才显端倪。 首先,东沟冷氏来自苏南。江苏冷氏的发详地是苏南云阳(今丹阳)。为了避战火从苏南来到苏北的。也就是一八五二年洪秀权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战火打到南京周边,人们被迫背井离乡,我们冷氏也不例外。陈元村冷正华听他的祖辈讲,他们是从南京溧水来到苏北的,我五姑奶(八十五岁)儿时(十岁左右)在东沟老家亲眼见过老家(苏南)来人,大人们的谈论,她在边上玩耍听到,我们是从苏南来到苏北的,仍然记忆犹新。为此笔者亲赴溧水,通过人脉关系,联系上在溧水任过三十多年村支书的冷祖凤(仕字辈)。据他介绍,他的父亲是恒字辈,叫冷恒祝;祖父是学字辈,因三代辈份用字相同,故他放下原来的预约,热情的接待了我,但十分可惜的是,他的家谱被他文革时上交了,无从考证。 其次,东沟冷氏来自招西。这一说法在东沟冷氏中传说较广,但不知来自中国那个地方的招西。上网查到安徽天长县有个招西镇,电话打过去,人家说他那里全镇就没有冷姓,调查似乎陷入绝境。东沟北堆冷仕培听其父讲,我们来自宝应招西,这个范围就缩小了很多。通过人脉关系,联系上宝应西安丰镇招西村村民小组长冷长年。冷开礼、冷开贤、冷开祥三人前往寻宗。经了解,招西以前冷氏的确不少,后因多种原因,至目前已大多搬出,在仅存的冷氏中,也有辈份用字与我地相似的情况,不少人从事青货行的职业与我地相仿。据招西人介绍,在招西复建的招携院中,有一保存较完好的鼎,冷、曹、王三字中的冷字清晰可见,而且冷字排在第一位。据招西曹庆生(扬州尚尊酒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介绍,冷、曹、王三姓是一起来到西安丰招西的。为何铸鼎时冷姓放在第一位,因为冷曹王三姓是亲戚,且冷为内表,故在浇铸招携院中的纪念鼎时,冷姓就当然的放在第一位了。招携院是想念远方的亲人,希望亲人全家早日归来之意。同时招西有“四冷、三曹”之说,也就是说招西冷氏有四个枝系,又没有文字记载,故无法确认。 结合以上情况,显然宝应招西是我们冷氏的过度地带,很可能是从苏南到了招西,因招西(纯水网地区)容纳不了那么多人,人们就要寻找新的出路,又因招西在我们阜宁射阳河的直接上游,我们的祖先亲人很可能顺流而下,来到东沟,依水而居,开荒谋生。 再次,我先后还跑了泰兴、兴化、大丰等地寻宗未果。我与仕勤叔叔还与滨海八滩冷氏族谱主修人员冷培芝联络并见面,交流冷氏族谱编写相关事宜。他也感叹因战乱和文革,以前的资料无法找寻,只能从我地现有的编起。 二是资料收集难。虽然我们明确了北堆、陈元、永兴、南荡等村的资料收集人,由于现在人的居住太过分散,远古资料一片空白,再加上少数人认识一般,造成资料收集时间拉长,资料完整度不一,近三代以前的资料无法查寻的局面,为编制族谱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是编制核校难。首先是资料不全为编制带来的难度。东沟冷氏已繁衍十多代,在谱系方面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可想而知,要了解历史是多么的难;其次是没有家谱编修知识。中国的家谱编修有其独特的规范要求,现在绝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知识是一片空白。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是拙妇又碰到无米,那真是难上加难。只好是从头学起,挺着肚子过桥。 再次是在核校过程中,绝不是校对错别字那么简单。每一个字、每一个年代都牵涉到一个人的信息正确与否,甚至一条线划错,都会造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资料收集人员和族谱主编对各人的情况了解不可能太多,这样的核校难度,绝不是校对一般的文稿所能比拟的。 当然,在编辑核校过程中肯定还存在疏漏,敬请各位宗亲指正和谅解,以便在以后修谱中加以修正。 在这次《东沟冷氏族谱》编制过程中,得到各位宗亲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编写组长冷仕勤为族谱作了一个很有水准的《序》;冷正余、冷开礼、冷正东、冷正国等宗亲积极捐款修谱;资料收集人员冷仕培、冷开仁、冷开贤、冷正华、冷正余、冷成龙等不辞辛苦,多撰其稿,特别是开仁公在临终前不仅完成其资料收集任务,还对修谱提出诸多积极建议。在此向冷氏各位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江苏唐氏族谱编修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唐明高同志对《东沟冷氏族谱》的编制进行了认真的指点,提出较多实质性建议,在此向唐主任及所有在《东沟冷氏族谱》编制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东沟冷氏族谱》一定还存在疏漏和不足,希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主修:冷开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