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学习网

查看: 15041|回复: 0

冷姓-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447

主题

41

回帖

19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13
QQ
发表于 2013-11-19 16: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冷[读音作lěng(ㄌㄥˇ)、亦可读音作líng(ㄌㄧㄥˊ)]←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乐官泠(伶)伦,属于以技艺为氏。

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

黄帝命令泠伦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到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

据说,雄凤能鸣叫出六种声调,雌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调,这十二种声调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韵相同。泠伦就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称作“律”,偶数音称作“吕”,合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吕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

接着,泠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黄帝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典乐,并赐他以名为姓,称泠氏。

古代“泠”字又写做“伶”,所以世世代代掌管宫廷乐舞的人又称作“伶人”,后来成为专职演艺者的通称。

在泠伦的后裔子孙中,原来世称为泠氏,后来简笔为“冷”,称冷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八弟,生于丰邑(今陕西长安丰水西岸),长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丰水东岸)。开始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部,一说今陕西宗周京畿内),因此世称康叔封,简称“康叔”。

在周姬旦平定了武庚的叛乱之后,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墟朝歌建立了卫国(今河南淇县朝歌),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改封给康叔封,其目的是由康叔来监管商王朝的遗族遗民,因此他又称卫康叔。在卫康叔赴任时,周公旦特作《康诰》、《酒诰》、《梓材》三篇著名的诰,告诫他要爱护人民。

之后,周以周成王姬诵之命在镐京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史称“授土于周室”。卫康叔于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2年),率八师兵(一师为两千五百兵)来到朝歌。卫康叔选殷墟定昌(今河南淇县东街)兴建王宫,修城垣,治国家。

卫康叔治国有方,元前1066~前?年在位。他首先释放了所有的奴隶,按周朝规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等。随后在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积极发展,又将城北桑园扩大,扩建城东炼铁、制骨作坊,采取措施调动“百工”积极性。在婚姻方面,他按照“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在丧葬方面,他废除了商王朝使用活人殉葬、杀人祭祀的残酷作法,改用草人、草马、土车代之。

由于“康叔治国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悦”,因此深受淇人敬仰,卫国很快出现“各业兴旺”局面,迅速强大起来。以至于后来“成王帝用事,举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以彰有德”。

后来,卫康叔的后代有人被封于泠水一带(今陕西临潼东零河),其后裔子孙就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泠氏,后简笔为冷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王室大夫泠州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泠州氏,左传周泠州鸠之后。

泠州鸠,是西周时期王室的大夫,他的后裔子孙以先名字为姓氏,称泠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泠氏、州氏,其泠氏后有称冷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辉特氏,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辉特部族人的姓氏,以部为氏,包括伊克明安氏,青海辉特部扎萨克图汗部厄鲁特一旗都以此为氏,世居准噶尔地区(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kminga Hala。

辉特部曾游牧于雅地区(今新疆塔城附近),明朝时期列入瓦喇部,是明朝最头疼的一个骁悍的蒙古部落。在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瓦喇部首领绰罗斯·也先被部下阿剌知院等刺杀之后,瓦剌部落迅速分散,逐渐衰落。

明末清初,瓦剌各部最后归并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辉特部附牧于杜尔伯特部。其后逐渐向西北地区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以及哈萨克草原移动,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进,东南向青海迁徙。

当时准噶尔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杜尔伯特部则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沿岸。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西徙后,辉特部居之。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属。另设一松散的议事机构丘尔干(会盟),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以及抵御外侮的临时组织。

元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后,准噶尔部取代了和硕特部成为实际上的蒙古盟主。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封建主会盟于塔尔巴哈台,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确定以喇嘛教为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鲁特蒙古原采用回鹘式蒙古文字,元1648年后使用托忒文。

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率其部,联合和硕特、杜尔伯特的一部分徙牧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十年前后,和硕特顾实汗等也率所部迁移到青海一带。而当时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属众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以准噶尔部为核心、联合厄鲁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强大政权。故清朝史籍往往把厄鲁特也统称为准噶尔。

准噶尔部地方政权与中原地区的王朝政府在政治、经济上联系甚为密切。元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噶尔丹称汗之后,伊犁地区成为准噶尔部的政治中心和各部会宗地,除统治天山南北外,其势力曾远及塔什干、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地。元十八世纪前半叶,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均有所发展。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噶尔丹·策零病故,准噶尔统治集团汗位之争十分激烈。清乾隆二十~二十二年(公元1755~1757年),乾隆大帝乘机出兵平定了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的割据势力,统一了西北地区。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渥巴锡率众从伏尔加河万里返归国,满清政府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区先后实行盟旗制度,编置佐领,以札萨克领之。在此之后,原准噶尔部之从部辉特部的后裔仍普遍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一带地区,分布广泛。

清朝中叶以后,辉特部族人多冠汉姓为冷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博尔津氏,亦称波罗军氏,满语为Borjin Hala,汉义“波浪”,世居阿布海克勒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所冠汉姓为冷氏。

该支冷氏的鼻为博尔津·色冷,后金政权建立初期率部归附佟·努尔哈赤,授二等轻车都尉,为满洲正白旗佐领,其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有以先名字末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冷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羌族、苗族、土家族、彝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冷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诅:泠(伶)伦、卫康叔(姬封)、泠州鸠、博尔津·色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中华冷氏网 ( 京ICP备12025503号-8 )   

GMT+8, 2024-4-25 14:47 , Processed in 0.0675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Leng! X3.4

© 2015-2016 Leng.or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