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冰 发表于 2018-6-28 21:29:34

冷,一个县城就我们一个村全是冷姓

本帖最后由 冷冻冰 于 2018-7-2 20:36 编辑

             宋太祖长拳亦名太祖神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支优秀拳种,自明代便已盛名于世,据传创于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此拳即不是出自于少林寺,也不同于现代我们看到的流传于社会上的诸多太祖长拳,而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拳术体系。对于此拳考证价值较高的图谱资料,当首推明代戚继光所著之《纪效新书》,但书中所绘三十二势,并非全部出自于太祖长拳,也不是一个连贯套路,因为《拳经》载:“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择其拳”显然是选取了多种拳法,不是单指太祖长拳。从图面上就可以看出,图谱绘有多个不同面容的人物肖像;后人之所以将戚纪光书中所绘三十二势图谱误以为即是太祖长拳,多是由于看到书中有“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 记载,从而导致产生了诸多太祖长拳的推演。至于书中所载“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也不是指将所绘诸图连贯成套路演练,而是指技击时,各单个动作灵活运用,与其他动作可以任意组合变化,起到相辅相承的作用。纵观近几年太祖长拳的研究资料,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中的很多研究内容,与太祖长拳的实际内容相去甚远。为使后学者能够真正了解太祖长拳的原貌,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原传拳法,坚决杜绝自编、自创和虚构的成份渗入。流传我处的太祖长拳,已历二十三世,系冷氏家族的世袭拳法,是由太祖长拳第十三世的冷氏先祖,于明朝万历年间传至山东琅琊。据冷氏族谱记载:“太祖长拳吾祖传来,以誌永久”。冷氏先祖是明朝万历年间兵部待郎,因当时官场黑暗没落,在互为倾辄的过程中得罪魏忠贤,被巡按庄谦所杀。为躲避劫难,其子(时任左参游击将军)罢官后举家逃至山东琅琊,落户“青竹村”。据冷氏族谱和墓志铭记载:“遭劫落难,三世无辈”,故而族谱中自“东”字辈以前,三世末记名姓,直到明朝灭亡后,才由“东”字辈排谱传世。不过此时对于前明政府的怨恨情绪,重又转入到“反清复明”的行动中去了。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一是将地名由原来的“盐甸村”改为现在的“青竹村”。这代表两层含义,首先表示冷氏家族象竹子一样繁衍兴旺,子孙团结一心,暗暗积聚地下力量;其次取“青竹”反读的谐音,意思为“逐清”。二是拟制了七言律诗的家谱:(附)(东)养纪殿朝保玉相承严家传,何及出辽月有圆;志付从此连远尔;十起义目后人然。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辈份的排列顺序,同时又是一部传家的警示铭。大概的意思是:前(明)朝的规矩(以代家训)我们要牢记,严格传承下去;清朝从辽东而出又怎么样,终有月圆之日(以“月圆”表示复明);从现在立志一直到成功的那一天,后人如若不信,就请拭目以待,看我十年后的起义行动(意思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由于以上的历史原因,在县志史料的记载中,此家族与当地旧社会的匪、道、会、帮始终末搅和到一起去,可见其指导思想的政治意义是相当强烈的。当地有句俚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神山(地名)到磨山(地名),马子(土语“土匪”)万万千,人数若不够,青竹也来凑”。可见了当时冷氏家族是不主动与这些土匪和帮会来往的,仅仅是在声势大时,借助这些运动达到自已“反清复明”的目的,或是对方借助其名声以助声势而已。至于到后来,其另一先祖于乾隆至嘉庆年间,因武功超众,曾担任皇家两朝侍卫(有嘉庆年间残碑为证,其碑文载:清皇侍冷(佚名),嘉庆十三年(佚)),则又说明了,清初那种年代动荡使人激动的年代过去后,至乾隆年间,冷氏家族“反清复明”的心态已趋于平和,严格的家训此时也仅仅起到了家族谱系认证的作用。但值得庆幸的是,冷氏家族内部传承的太祖长拳,却并末因政治思想的淡化而进行放任自流,用历代老拳师的话讲:“咱练的拳里有骨头啃”。言下之意即是此拳由军旅而出,技击性非其他拳术可比,这与《纪效新书》中对于此拳的评价不谋而合。虽然当地仍然有其他许多拳种存在,但冷氏家族传承的太祖长拳,在历代长老的严格督导下,即未与其他拳种串拳,也未对拳术内容进行撰改,故而保持了明代原始的拳术体系。太祖长拳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拳术包括:四进太祖长拳,一进太祖神拳拉四平(含拳谱),二进太祖神拳低四平(含拳谱),三进太祖神拳高四平(含拳谱),四进太祖神拳中四平(含拳谱);另有六路捶,一路白马圈向(含拳谱),二路叶里藏花(含拳谱),三路三把,四路八个字(含拳谱),五路斩拿捶,六路燕青靠。器械包括:太祖腾蛇棍,十合大棒(含棒谱),双合棍(含拐谱),五进太祖卧龙刀(含刀谱),太祖双刀,春秋大刀(含刀谱),太祖花枪(含枪谱),太祖穿林枪(含枪谱),竹杆点大枪(出枪、活枪,三扑、三盖,卷帘枪),太祖流星锤(含锤谱),太祖降龙鞭(含鞭谱),桃园棍,亦称二女争夫棍(赵匡胤、陶三春、卢镇恩三人对练),猴子拿金钱豹(六人对练)等。所有以上拳法内容均能够对练,故而每一招势皆不失真意,拳路则体现为打四门形式,起势于一角,收势于中场,套路都比较长,动作快速敏捷,对练时则分别在两个半场,过门后在中场演练。四进太祖长拳主要练习身法、步法、打法、跌靠法,以“一进太祖神拳拉四平”为母,学练三年而后学其他。此拳讲究长练短打,刚柔相济,曲直相间,以腿法见长,并且腿法灵活多变,没有“起腿高不过膝” 的说法束缚(据许多明代兵书记载,“高不过膝”除了某些特定拳种有此要求外,其他拳种无此说法,这也是许多古拳法进行年代定位的方法之一)。例如其中的“通背捶”,单练时虽然发的是长劲,但对练时就必须将劲力贯穿背脊,通达肢体,贴身发力,才能形成打摔一体的技击形式。再如“十八腿”的对练形式,则讲究起横落顺,踢击着力突然,落地泄劲迅速,劲力转换灵活多变。六路捶主要练习活手的擒拿点打对练,是太祖长拳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体现劲力的螺旋曲直,身法的吞吐开合,抓筋拿脉的恰到好处,可谓展现的淋漓尽致。它不像四进长拳那样,可以公开传授,只有族内弟子才能学练,尤其是第六路“燕青靠”,更是非掌门人不传,故社会上会四进长拳者稍有人在,对于“六路捶”,多是只闻其名而末见其拳,即使家族内部会演练“燕青靠”的人也是凤毛麟角。对于器械的掌握,则讲求全而专,棍法讲究贴身运用,长出短使,与现代所说的“棍打一大片”正好背道而驰,老拳师经常讲:“战场上只要身子能过去,棍也能过去,把棍抡开,被身体挡住,就废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太祖长拳中没有盘龙棍呢?”这是因为“棍”和“鞭”在古代表示男性的生殖器,“龙棍”和“龙鞭”自然是专指天子皇帝,如果让天子将“棍”和“鞭”盘起来,无疑是在咒骂皇帝断子绝孙,是要杀头的,历代老拳师对这个问题不知说过多少次,几乎每一个太祖长拳的门人都知道这个典故,这也是鉴别太祖长拳是否为正宗传承的方法之一。《纪效新书》和《阵记》两本兵书,分别记载太祖长拳有三十二势和三十六势之分,只要将太祖长拳拳谱进行归类统计,去掉重复动作,共计三十二势。第一势,半截出手打拢袖;第二势,出手斜门分手中;第三势,劈捶偷步跺子腿;第四势,打锣斩劈回身惊;第五势,搓红捶人人害怕;第六势,八斗形漫头猛醒;第七势,铁扫帚溜地旋风;第八势,上斜门收取中堂;第九势,打腿势决不放空;第十势,趟子连捶通背奔头;第十一势,过门掌出手不留情;  第十二势,黑虎拦路拗步双勾;第十三势,坐棍架二进起手;第十四势,卧虎势杀气腾腾;第十五势,马奔槽摔撩硬崩;  第十六势,羊角势洪捶过顶;第十七势,小起龙窝里炮打;第十八势,撩阴贯耳进步撕拿;第十九势,定阳势虚步双勾;   第二十势,震脚通袖将步奔头;第二十一势,栽捶旋风八快连打; 第二十二势,偷步进步十封九跺;第二十三势,上步手托二百钱;  第二十四势,十八响上打摆莲;第二十五势,顺步踢击如关簪;  第二十六势,对出跺子十八腿;第二十七势,出手不够四大跃;  第二十八势,挽手栽捶蒙头裹裆;第二十九势,斜行翻抓靠身难近; 第三十势,鸡子势快走如风;第三十一势,磕砸通捶应就落拿; 第三十二势,倒踢旋风白鹤亮翅。此三十二势为太祖长拳的行拳打势,每一句话表示一套动作,例如“第三势,劈捶偷步跺子腿”,就是由“提膝劈捶(书中叫抛架子)-绪步(书中叫抢步,“抢”音发去声,是山东的土话,也叫“将步”,就是右脚在左脚后震脚,左脚向前贴地滑步)捣捶-怀里翻捶-劈捶-一化偷步-跺子腿-半拢袖-跃步奔头-回身立划弧-撤步横划弧”共同组成。另外加上“大、小请架”,二进太祖神拳收势的“双落勾”,三进太祖神拳收势的“携掌”,共计四个单独定势,合称三十六势。另外太祖长拳中的拳势名称也没有受《纪效新书》的影响,这反倒让我们了解了更多明代拳法的原形和记谱形式。例如,太祖长拳的起手势并不叫“懒扎衣”而是叫“打拢袖”,虽然是异曲同工,但后者反较前者的书面语言古朴的多;再如“探马势”在太祖长拳中叫“走出手”,各进长拳中多次出现,书中仅仅绘出了整套动作中的一个过渡动作,全套动作是由“上步分手-分手携掌-上步分手-回龙步-上步搂-上步穿-回身立划弧-撤步横划弧”共同组成的;还有“擒拿势” 在太祖长拳中叫“上步扣上羊角势”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此可见此拳法的古老传承地位。以上内容出自《宋太祖长拳考》的文章节选,由于篇幅所限,暂切论述到这儿,不足之处,还望专家批评指证。随文附拳术秘谱和传承谱系于后,供参考。附件一一进太祖神拳拉四平  拳诀秘谱:太祖神拳请头功,手拉四平快如风,半截出手打拢袖,出手斜门分手中,劈捶偷步跺子腿,打锣斩劈回身惊,搓红捶人人害怕,八斗形漫头猛醒,铁扫帚溜地旋风,走出手上分裹中,上斜门收取中堂,打腿势决不放空,出手急赶收取中堂,趟子连捶通步奔头,出手上步翻身连捶,过门掌出手不留情,走出手急奔斜门,黑虎拦路拗步双钩,趟势走过再请名表,一进神拳至此完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冷,一个县城就我们一个村全是冷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