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冰 发表于 2013-12-23 11:39:44

西亭脆饼(茶亭)

          江海明 珠网讯 清晨,天一点点地亮起来,人民东路上的东方菜场也喧闹开来。就在菜场南侧一隅,有一间40个平方不到的小屋里,七、八个师傅熟练地忙碌着。一揉、一捏、一擀,这样的动作他们重复了无数遍。面粉、米粉、糯米粉在他们的手中渐渐变得生动起来,麻糕、麻切、桃酥、桔红糕、椒盐卷……,这些随口就能叫得出的老茶食,无不体现出南通人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细心的顾客会发现:他们身穿的工作服上印着几个小字:食品二厂。原来,这是一群食品二厂的老职工,在工厂改制后,聚在了一起。他们说自己只会做老茶食,也喜欢做老茶食,不想,这一做就是数十个年头。
  陆师傅是他们的头,他16岁开始做老茶食,至今已有57年的经验。兴许是常年泡在茶食中的缘故,他的性格显得十分地恬淡,在他的心里:做茶食是一种享受,不必像做早点的那样赶早;也不必像开饭店的那样带晚。每天供不应求的每一样茶食,都是和着他和员工们的手温做成,吃起来,既香甜又安心。
  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举国之饮。茶点是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类点心。在喜茶人的眼里:茶点同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多样性,异曲同工,包罗万象。配着茶水吃着这些食品,不仅能果腹,还平添了几分味觉乐趣。
  冬日的午后,李叔邀上了几位好友。一壶上等茶品,些许佐茶的点心,坐拥一个惬意的下午,老南通平淡、笃定的人生漫溢在这时光里。
  下班时分,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然而,还是有不少人在陆师傅的小店前停下了脚步。南通人就好这一口,胃蕾里总挂念着地道的南通老茶食。
  徐阿姨今天要去看望87岁的老母亲。选上一、二样母亲喜欢的老茶食,给老人家平日里消闲、点饥。徐阿姨选择了刚出炉的脆饼,脆饼是一种用面粉做成的茶食,健脾开胃,干吃酥脆,泡食香甜。
  用热水泡开,这不足两公分厚、五寸长的脆饼,竟有十八层之多,搅合搅合,这面香、饼香、芝麻香,伴着母女情深,让老母亲热气腾腾地下肚了……
  脆饼,最初出自古镇西亭。清光绪6年,一位名叫冷纯溪的镇江商人涉江来西亭,他在这里开了一爿茶食坊,取名“复兴店”,制作一种酥甜食品——“方酥”。
  张謇先生当年任清政商务大臣,因祖居西亭,每年要回西亭祭祖。他亲自将店名题名为“复隆茂”,还将脆饼作为礼品送给朋友和外商。
  从此,南通脆饼在皇室中得到青睐,甚至在日本及东南亚一带,也享有名气。经过百年沉浮,西亭脆饼自祖师冷纯溪开始,由师承和家族两种形式,已到了第四代。
  如今的西亭脆饼还按当年“复隆茂”的规格制作,采用了冷氏的独特配方,保持了传统特色。和面、发酵、揉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其秘笈就是以水油面调制的嫩酵,包干油糖酥。反复擀制、折叠成型后洒上芝麻,再将饼胚贴上传统的黄泥炉壁后用微火烘烤一个半小时,这样制作成的脆饼只只成型饱满、色泽金黄,香味扑鼻。
  “西亭脆饼十八层,层层分明能照人,上风吃来下风闻,香甜酥脆爱煞人。”西亭民谣,道出的不仅是脆饼制作工艺的讲究,还有人们对食物的喜爱。简单的茶食,就这样在西亭人心与手的默契里越发可口起来。一个世纪过去了,纯手工的脆饼依然是南通人不能忘却的食品,连外地人吃了,也能感受出那份香酥的心思……
  过去的南通为食盐集散地,加之这一带植棉和纺织业的发达,唐朝就出现了市场繁荣、商贾云集的盛景,随着茶庄的兴起,南通的茶食也得以发展,并逐步形成花样众多的茶点类型与风格迥异的茶点品种。
  唐朝天宁寺光孝塔落成,时人以“三牲”、“八点”相祭,佐证了南通茶食在一千多年前已早有渊源。据清乾隆年间的《海曲拾遗》记载“芝麻糕出秦灶,熏糕出正场,石港鹅油者上……”。这些先于脆饼二百多年的茶食,在南通久负盛名。
  正场熏糕采用上等糯米、芝麻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白糖、素油、桂花和椒盐等材料,…………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后,再用微火熏制浅黄,特殊的熏制,让熏糕达到酥而不焦,脆而不散的境界。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技术的进步使得机器代替了一部分手工。但人们依然可以品尝到其中亘古不变的香味。取一片,抿嘴即碎,入口即化,浓浓的芝麻香一直流连在口中……
         当人们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正场熏糕时,如皋老万和茶食铺里的林梓潮糕在雾气缭绕中热腾腾地出笼了,古老的稻米经过加工,变得十分柔韧可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亭脆饼(茶亭)